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不同点:1、《孟子》和《论语》论语作者不同,那么所教导的角度也不同。2、《论语》主要告诉我们道理,《孟子》却是说孟柯游说。3、《论语》和《孟子》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不同。(前言有说明)4、《论语》主要以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这样两种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孟子》主要以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例论证。这二种方法,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相同点:他们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仁”的思想。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孟子》一书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的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独立成篇。孟轲的思想来源于孔子而有所发展。他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民不受饥寒之苦,老者能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
学说要点
1、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