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吃梨,总感觉里面有颗粒物?
富含不溶性纤维
梨的沙粒感,实际上是果肉中成团的石细胞导致的。石细胞是一种厚壁细胞,其细胞壁很厚,很坚硬,因此吃起来像沙子一样。不过,石细胞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平时吃的各种蔬菜的细胞壁成分一致,并不会引起结石。引起结石的说法只是因为口感较硬而造成的讹传。石细胞的多少和集团的大小,是衡量梨子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梨为蔷薇科梨属植物,多年生落叶果树,乔木,叶子卵形,花多白色,果子多汁、可食。8-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主要品种有秋子梨、白梨、沙梨、洋梨四种,多分布在中国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
中国是梨属植物中心发源地之一,亚洲梨属的梨大都源于亚洲东部,日本和朝鲜也是亚洲梨的原始产地。中国栽培的白梨、沙梨、秋子梨都原产中国。梨有降血压、清热镇凉的作用,梨皮和梨叶、花、根也均可入药,有润肺、消痰、清热、解毒等功效。梨是“百果之宗”,因其鲜嫩多汗、酸甜适口,所以又有“天然矿泉水”之称。
梨起源于中亚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有野生品种。梨有3000年左右的种植历史,在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梨是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梨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地区,有上百个品种,有些近似圆形,但大多数是椭圆形,梨皮呈黄色、棕色、红色或绿色,可以食用。梨的果肉通常又软又薄,有些品种的梨子在接近中心的地方有沙砾样的口感,其果肉呈白色或奶酪色,口感很不错。不同品种的梨子含汁量、软度和脆性都不同。
《诗经》里的梨
我国关于梨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其中收录自西周初年(前1066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歌311篇,其中有6篇提及到梨(甘棠、檖、杜等)。杜和甘棠主要是分布在长江以北的野梨,檖应当是一种被栽培的梨,可能是驯化程度较低的梨。
《国风·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何彼襛矣》“何彼秾矣?唐棣之华”;《国风·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湑湑”,《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国风·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出现最多的“杜 ”最早见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其本义是一种木本植物,即杜梨、棠梨,可见人们对梨的认识和了解也许还要早些。
《诗经》故事发生地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汉水流域,北到燕山山脉。上述地带是华夏初期的核心区域,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肃、河北、山东、安徽等。诗经里所说的“南”区域,也就是长江以北的汉水流域,这一区域在夏以前雨水更加充沛,适宜人类生存,较早进入农耕时代,推测应是梨较早驯化的区域。《召南》和《终南》的生活故事发生在这里。“南”2种意思,一是表示方位,周时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土”“南邦”,《召南》的发生地大体在河南洛阳、南阳及湖北的郧阳、襄阳等地区;另外,“南”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名称,后来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南”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国风·唐风》为先秦时代唐(晋国,山西南部)民歌,《国风·秦风》是秦地民歌,古秦国大致包括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