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这首诗的意思
《秋晚的江上》古诗意思:想飞回巢的鸟儿已经倦了,黄昏前的太阳照在鸟儿的背上和翅膀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随着飞鸟的翅膀扑腾,这黄昏的太阳好像是从鸟的翅膀掉到在江面上一样。在那一瞬间,白色的芦苇顶端,好像一个女人美丽的容颜。《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首诗从整体的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秋晚的江上》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写作新诗的诗人受旧诗词的影响很大,所以那个时候的新诗都有很浓重的旧诗词风格。除了是用白话来抒写之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往往和旧诗词没有多大差别。这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刘大白也正是如此,他虽想试着去写纯粹的白话诗,但这首诗在格律上还些许遵循古典诗歌原来的要求,所以还是可以看出来其受旧诗词影响的痕迹。《秋晚的江上》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秋江晚照,却充满生气。斜阳是全诗构思的核心,通过斜阳把鸟儿、秋江、芦苇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红色的斜阳是全诗的主色调,表现了秋江晚照图的特色。另外,这首诗充满浓郁的画意诗情,既有色彩鲜明的绘画美,又有诗味隽永的意境美。在品味时,使人仿佛觉得置身于这景色优美的画图之中,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都呈示出泰戈尔与日本俳句的风格。当然,从意境的创造和表现手法看,主要还是从宋词尤其是小令和元曲里化出。像冰心、宗白华的小诗,注重在意象的暗示性的哲理,而刘大白则注重于情与景在自然的描写过程中的契合。这便是旧诗里所谓的诗画结合、情景交融了。
《秋晚的江上》原文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刘大白
刘大白(1880年—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