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是什么意思
泰山巍峨高大,为山东各国所瞻仰
《诗经》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意思是泰山巍峨高大,为山东各国所瞻仰。出自《诗经》中收录的一首歌颂鲁僖公时国力强盛的诗篇《鲁颂閟宫》。诗文中写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国。莫不率从,鲁候之功。”泰山之高岩岩然,若鲁之邦境所至也,意思是把泰山这座鲁国北面的大山当作鲁国的靠山。一方面鲁国因在其旁屡受祸患而担忧,另一方面鲁国也因倚此大山而感到荣幸。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一、赋
“赋者,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就是直言其事, 直抒其情。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眼前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就怎么去写。赋的手法用于抒情, 则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倏忽变化的情感和浮想联翩的思绪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比
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作类比,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诗经》中运用比的手法极为多样,往往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揭示其本质。
三、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 中的兴法, 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 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 因其所事” 而“触物以起情”。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