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舞是西域舞蹈之一吗?
是
胡腾舞是西域舞蹈之一。唐时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之塔什干一带,《新唐书·西域传》曰柘支,曰柘折或赭时)传来。男子独舞。因以跳跃动作为主而得名。唐玄宗开元、天宝(713—755)年间极为盛行。《胡腾舞》和《胡旋舞》一样,都是开元(713-741)、 天宝(742-756)年间盛行于长安的西域少数民族舞蹈。据唐代诗人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一诗说:“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樽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氍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葡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李端的《胡腾儿》诗也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形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由二人诗中观之,《胡腾舞》应当源出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一带),故诗中称“石国胡儿人见少”。那个“肌肤如玉鼻如锥”的凉州儿,可能原先也是石国人,只是后来迁居到了凉州;亦或是《胡腾舞》在由西域石国传入中原时,途经凉州,那里的人先学会了,而且跳得非常出色。但无论怎样,这些都表明《胡腾舞》是由西域石国传入长安来的,凉州只是其中途的一个驿站;而舞蹈者“肌肤如玉鼻如锥”的特点,又显示其有着中亚人的血统。
《胡腾舞》是具有浓厚西域少数民族特色的男子独舞,表演者多为“肌肤如玉鼻如锥”的西域石国人。此舞动作刚劲快捷,以跳跃见长,故名《胡腾舞》。舞蹈者头戴饰珠尖顶胡帽,身穿窄袖细氍长衫,前后上卷,腰束绘以葡萄的长带,带的一端下垂,脚穿软锦靴。伴奏的主要乐器有横笛、琵琶以及铜钹等。舞蹈开始时,表演者先跪下,以本民族语言致辞, 还要痛饮一杯葡萄酒,然后掷杯起舞。 舞蹈当中,或“蹲舞急如鸟”,或“环行急蹴”,或“跳身转毂”,或“反手叉腰”,还有“扬眉动目”这样的面部表情动作,充分体现了西域人民自豪奔放的民族性格和风趣诙谐的民族情调,也充分展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巧和西域舞蹈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从舞蹈的服装以及动作来看,它与现在新疆少数民族男子的独舞以及俄罗斯、乌兹别克等国的一些民间舞蹈, 均有极其相似之处,显示了它们之间密切的内在渊源关系。
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东郊发掘的唐苏思勖墓室东壁上,发现了一幅内容完整 、形象生动的乐舞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