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江苏省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是江苏省的地方戏。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除了昆剧剧种之外,若干昆腔剧目与表演艺术还保留在一些不以昆腔腔系为主要声腔的剧种中,例如京剧、川剧、徽剧、婺剧、湘剧等。
昆腔
昆腔原称昆山腔,简称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东南部的昆山一带,其曲调南曲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结合,经当地音乐家的歌唱和推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间,又经流寓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以及其他一些艺术家的改革,并吸收弋阳腔、海盐腔的音乐及北曲的唱法,形成了新的昆腔歌唱体系。
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这时的昆腔仅是清唱,即有别于剧本中所唱曲牌的散曲。散曲是传统诗歌的一种变体,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所唱内容与诗词一样,可以抒情、写景、叙事,没有说白和表演。昆山文人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作传奇,习昆腔演唱者日益增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昆腔由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并传入北京和湖南,迅速取代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它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也深受群众的欢迎,逐渐发展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明末清初,昆腔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昆腔传入各地后,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衍化出众多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腔腔系。清代中叶以后,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各地昆腔逐渐衰落,至今尚存者还有江南的南昆、北京的北昆、温州的永(嘉)昆、湖南的湘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