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通常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中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而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也被称为“田园诗派的鼻祖”,早年陶渊明也曾追求仕途,然而他的官职最高只做到县令,这与他不愿阿谀奉承也有很大关系。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他任职彭泽县令时期,他不愿巴结上官,于是挂印而去,此时他任彭泽县令只有八十多天,从此开启了他的隐居生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他隐居时所创。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陶渊明祖上世代为官,祖父也曾做过太守之职,但是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境也逐渐开始没落。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期间他出任的低级官吏不计其数。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刚辞职回家的陶渊明又被召回出任主簿一-职, 可是没做多久,他又辞职跑回了家中。
隆安二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第二年奉命入京后他又直接回到了家。母亲病故后,陶渊明在家守了三年的孝,孝期-满,陶渊明便再度出仕,担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出所料,没过多久他又辞职跑了。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最后- -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
三个月后,他的妹妹在武昌逝世,陶渊明在作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后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