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社火活动
三门峡市各县(市)、区均有社火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娱乐性强。社火是一项集声乐、器乐、舞蹈、杂技、滑稽小品为一体的群众性综合艺术活动,内有高跷、芯子(或叫垛子)、旱船、海螺、锣鼓等。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大闹3天,俗称“耍社火”、“出社火”。出社火前,3至5名青壮年扮作骑士,骑头系红绸马,沿社火路线往返跑三次,俗称“摆青”。摆青后,正式出耍,队形是马队(有地方称“百马”)前面开道,三眼铳两面助威,锣鼓彩旗方队之后是社火节目,高跷队在前,中间是草垛(芯子),最后是坠子。香案、海螺、旱船队伍少则几百人,多达上千人。
(一)灵宝芯子
流传于灵宝阳平乡一带。灵宝芯子分制竿与捏竿两步。
(二)陕县芯子
称垛子,又称背台。陕县芯子是豫西地区民间舞蹈中比较古老的一种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芯子”以惊险的造型、优美的艺姿在社火队的表演中别具特色。
(三)大营芯子
流行于陕县大营乡故而得名。坠子是在民间社火中最热闹、最欢快而又最滑稽的压轴节目。不但能正面教育观众,还可以用幽默诙谐、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上各种弊端,被誉为“活的漫画”。
(四)陕县跑马舞
因流传于陕县一带故而得名。该舞多于春节、元宵节喜庆时在广场、街头同狮子舞、坠子、旱船等节目一起表演。
(五)鹤蚌舞
起源于寓言“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在湖滨区等地广为流传,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六)三门峡秧歌
流传于三门峡市各县(市)、区,是豫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一种是新兴的民间舞,另一种是传统秧歌舞。1991至2000年,三门峡市各县(市)、区兴起了新民间舞,它以民间舞蹈风格为基调,融入交谊舞、健美操、时装舞、迪斯科等。1995年全市举办的“保险杯”老年秧歌舞比赛,各县共12个代表队参加决赛,人数近千人。
(七)卢氏社火
卢氏社火在演出时,队形威严、整齐、形式壮观。一般在演出前必有探马。后面是旗队,有旗牌和彩条旗,旗队后面是四根一米多长的长铜号,其后是锣鼓乐队,再后就是:狮子、龙灯、旱船、背台、花鼓、竹马、鹤蚌等节目同时表演,表演伴奏多为弦乐和打击乐。卢氏社火从类型上可分“文社火”和“武社火”。卢氏社火最常见的民间舞蹈是:狮子、龙灯、旱船、竹马、十二象、背台、鹤蚌、抬垛等。
(八)灵宝社火
灵宝社火包括:高跷、芯子、锣鼓、倒骑驴、旱船、海螺、狮子、龙灯、推小车、大头娃、探马、后垂子、秧歌等。其中高跷又分高(五尺)、低(三尺)两种。灵宝市每个乡、(镇)都有社火队,最具特点的是阳平乡东常村和西常村的挑社火、骂社火,通过挑斗、嬉骂等各种形式来达到娱乐教育的目的。
(九)陕县社火
陕县社火是三门峡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民间游艺活动。其队伍编排大致是:马队开道,规模最大的马队近百匹,人称“百马”;三眼铳放炮,震耳欲聋;旌旗先导,锣鼓喧天,气氛热烈。接下来是社火节目:高跷队在先,平垛队居中,坠子队殿后,再后就是表演的各类节目,有:旱船、花棍舞、跑马舞、小车舞、九莲灯等十余个。
(十)义马社火
义马市社火的特点,是以工矿单位为主出社火表演。每年元宵节,义马市组织有6个煤矿、3个大队参加的规模宏大的社火队,表演者一千多人,节目以狮子舞为主。
(十一)湖滨区社火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附近崖底乡、交口乡、会兴乡都要进城耍社火。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乡耍社火的人数逐年增多,规模越来越大,节目形式和内容有了新发展。除了传统的民间舞蹈如旱船、龙灯、狮子、骑驴、鹤蚌舞、秧歌舞等节目外,崖底乡向阳村的大型民间舞蹈“百佛顶灯”更是驰名中外,在国际民间舞蹈比赛中曾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中华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