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祭祖
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所以它又与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日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所谓鬼节,是祭祀祖先、悼念亡灵的节日,它是相对于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而言。清明节与其他两鬼节相比较,清明节祭祀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亲人及祖先,是生者崇尚慎终追远、持守孝道的表现,表达了对故世亲人及祖先的怀念。而其他两鬼节不光包括这些,还包括祭祀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其意义重在安抚,不想让他们作祟,危害人间。
清明节祭祖的时间因地而异。山东地区多在清明节当天祭祖;京津地区选择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晋南一带祭祀时间有两次,一次是清明前,各家分头祭祀故世亲人,另一次是清明当天,同姓家族派出代表祭祀共同的祖先;而江南一带多选择清明前三天开始祭祖,时间一直延续到清明节后四天。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祖活动也多集中到清明节这天举行。
之所以都赶在清明祭祀还在于祭祀时间也有期限。俗话说:“前七后八,阴司放假”。冥府鬼门打开的时间仅在清明节前七天,节后八天,因此祭祀时间安排的最大限度也在这个范围之内,相传超过这个范围,祭祀就不灵验了。依据祭祀的场所不同,祭祖分祠堂祭祀和墓祭两种。祠堂祭,又叫庙祭,由家族长者带领全族人聚集在祠堂里祭祀祖先;墓祭是长者率领全家人在露天墓地举行祭祀仪式。目前墓祭最为普遍,因为只有墓地祭祀时,祭祀者距离故世亲人距离才最近,它能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还有一种情况,是出门在外的人实在不能回家扫墓,只能选择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祭奠。
墓祭包括坟前祭拜、送纸钱、添坟、食祭余等流程。祭拜前,先除去坟墓上的杂草,在坟前划好上供范围,摆上香楮、元宝纸钱、祭品等。然后为祖先化纸钱,因为纸钱只有化作烟气飘进冥界,才能为祖先收到,所以人们先要将纸钱焚化。另外,拿出几张黄纸钱以土石压于坟头,意在向外人显示家中仍有后人。由于受到寒食节禁火的影响,湖北恩施、咸宁等地用在坟墓附近的小树上,或坟地竹竿上悬挂纸钱,叫做“标墓”。祭祀过的坟墓纸幡飘飘,而没有纸幡的坟头多是些未得祭祀的孤坟了。所谓添坟,指已故亲人的坟墓增添新土,意思是为祖先“修补房屋”,以防坟头土薄,夏天易遭受淋雨之灾。实质这是对过世亲人表示怀念的见证。祭祀完毕之后,全族人一同在祖坟前会餐,分享祭祀后的食品,这叫做食祭余,人们相信食用祭祀祖先后的物品能直接获得祖先保佑。同时这也是和睦家族的重要方式。因地域不同,食祭余称呼也不相同。河北望都称这种活动叫做“吃会”。甘肃灵台称之为“清明坟头会”。
清明祭祖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朴素的祖先崇拜意识的遗存,它是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现实需要,也是确认宗族延续的心理依托。如今,清明祭祖演化出多种形式,除祭祀本姓氏祖先外,还祭祀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祭祀孔子等等,借以表达对华夏祖先、对先贤圣人的思念与敬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