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程阳一带有新媳妇不落夫家的风俗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一带,有新媳妇“不落夫家”的风习。这种风习是对早婚习俗的补救措施。过去,这里的姑娘十五、六岁就出嫁了。作为刚长大的姑娘,体力、智力各方面都还未发育成熟;同时,还要协助妈妈料理家务,学习针线染织,为今后独立生活打基础。因此,有“三年上、五年下”的规榘,就是说,在三、五年内,姑娘一般都不到新郎家坐家,祗农忙住郎家,农闲住娘家。如果姑娘一出嫁就光彩的事情。
“吃粑”的时间就在婚期前夕去“吃粑”的后生中, 三四对歌手。天黑过后,他们就带着礼物,唱歌进屋。家里也早有几对女歌手在等待着。
进了堂屋,按摆好的桌位就座。先是甜酒招待,甜酒是茶盘端来的,后生们吃了甜酒,唱过“感谢歌”,就将带去的礼物放在茶盘内,同时唱歌表明礼轻义重。礼物中有装饰用的银质手圈 针筒、连扣、戒子等,还有礼钱,多少不定。来接彩礼的女方代表,唱过感谢歌后,就将茶盘端主。
接着吃油茶,并唱“谢茶歌”。茶罢,就是夜筵。这时,将出嫁的姑娘出来相陪,但时间不长,过半夜就回房间去了,留女伴跟后生对歌。
酒席间,就是对歌的高潮。开始唱些互相探问的礼俗,接着唱“伤心歌”,追叙往者玩山时的情景,惋惜青春年华┅这类歌占的比重很大,唱的时间较长,歌到情切处,不仅唱的人流泪,听众也哽咽。常在这个时候,嫁娘在房间不禁放声大哭,哭经历的辛酸;哭弟妹年幼,再难帮助 照料;哭与同伴分 ,以后再难常聚在一起。这样的哭嫁,也往往使在场者泪湿青衫。
后半夜,嫁娘将出门了,伴随着哭嫁歌,堂中的“祝愿歌”、“ 别歌”,一首接着一首地唱着,声声动情、依依惜别。
如果有几伙后生同来“吃粑”,那场面就更为精彩。各伙生之间除比礼物外,还要比歌。要是“伴亲郎”也参加,那赛歌就更为热烈。这时“吃粑”的后生要对付姑娘歌,又要对付伴亲郎极为辛辣的“讽刺歌”,确实要点本事,唱歌的才能在这样的场合算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唱蠃了的,名声远扬四乡。唱输了呢,回去发奋学歌,下次再赛。所以说,“后生吃粑”是告别同伴的歌会,也是赛歌的“战场”。这种风习一直兴到解放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