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花衣
蜡染,古代称"蜡缬"。(东川府志)记:"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苗族妇女多习此艺。用竹制的蜡刀,蘸上溶解的蜡汁,在底料上描画图案。描画好图案的底料投入染缸中浸染后,置于清水中煮沸,蜡汁溶化脱落,图案显示。蜡染的图案以流水、花草、虫、鱼、飞禽及几何图纹为主,描画时不打底样,也不借助规、尺等工具,心到、意到、笔到,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夸张,规整与变化,全由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技巧决定,艺术个性鲜明,灵性自如。刺绣是苗族渊源久远的工艺美术。刺绣的技法有平绣、破绣、打籽绣、盘绣、丝绣等几十种针法,图案造型多以花鸟虫鱼以及自然崇拜中的"神物"为表现对象,诸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玉洁冰清的玉兰花,傲霜斗雪的腊梅花,高格逸品的秋菊,仙风道骨的白鹤,轻盈翱翔的飞燕,以及龙凤呈样、凤穿牡丹、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岁寒三友等组合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
经蜡染、刺绣加工后的面料,在缝制为衣裙时,还要镶嵌色彩艳丽、极富民族特色的压条、缀饰。苗族古歌《逐鹿之战》对花衣上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有深情的表达:"我可爱的江普,绣上花衣裙永远叫子孙怀念。……那块披领代表京城,花衣上的方块代表田地,花点代表谷穗,花纹就是"罗浪周底",围裙波浪式的线条,就是奔腾的江河,围边的尖形蓝色图案,是那永久不变的山谷。"显然,花衣不仅是美的表达,也寄寓着深沉的对先民、对祖居地的拳拳不已的怀念。
昭通地区苗族制作的花衣,做工精细,图案新颖,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国内享有盛誉。1983年,昭通民族服装厂生产的苗族花衣被选送北京民族文化宫陈列。1985年,威信县所产的苗族花衣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湖北省展览馆、湖北省宗教事务局购买珍藏。四川大学博物馆珍藏两件20年代从镇雄、威信民间搜集到的苗族花衣。中外学者在对这两件花衣的研究中发现,围腰边图案和欧洲罗马尼亚、乌克兰发现的民族服装图案在构思、构图、色形、表意等方面惊人地相似。而百褶裙图案上大小不等的9个格,同楚雄出土的先秦时期铜鼓胴部上的空"格"形状、排列也相一致。这说明,苗族花衣的历史源远流长。
花衣,是苗族的节日盛装,是纯朴善良、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美好心灵和情感的表现,是民族工艺美术园地中一朵流光溢彩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