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俗
商业,是发生在流通领域的行为,流通过程主要在民间实现,离不开民众,并反映出民众心理。商业的行为方式,从“日中为市”开始,大都是约定俗成的,依据一定的潜形社会契约(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原则)进行。这些都形成民俗??商俗。商俗是有浓郁气息的民俗文化。
天津是“商贾之所萃集”的大都会,有着丰富多彩商俗文化积淀。从观念上讲,天津商人聚财思想十分鲜明。所以,平日最敬财神和利市天官。大年初二“家家迎神,商店供奉甚繁。”(《津门岁时记》)天津人常用“富贵无三辈”,庄稼钱,万万年,买卖钱,四十年”,警告子孙。还特重“财能生财”一个小钱也要变俩,俩变仨,善于“喜本图利”,死钱变活钱。这无疑是追求资金在流动中扩大或增值。天津商人不把顾客看成衣食父母,买多买少一样,百挑不厌,最后做到“买卖不成仁义在”。在经营管理上,合资(伙)人必须忠于本店,很多商行就用双义成、三合义、聚义做字号,标明几名合伙者信守同心同德的原则。用人时,要找“穿过木头裙子(柜台)”的,也就是业务熟、懂规矩的职员。而“买卖家不招三爷:姑爷、少爷、舅爷“,免得长支短欠,因亲缘关系恃宠而矣,扰乱店规。这种种民俗心态,实际构成不成文的俗信,并在商业中传承下来。
最具有民俗特征的,是天津商业的文化形象。门脸各有光彩:药店、茶庄、绸缎庄、鞋帽铺、金店等,内外装修,各有特色。不像现在一律铝合金门窗。牌匾一定突出“名”和“优”,中和烟铺楼外标榜出“五甲子”(设于明崇祯末年)三字;药店是“冲天招牌”,上书“专门采办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牌匾还要借名人以自重,劝业场、正光德就是内阁中丞华世奎所题。老牌匾代表老字号或名店,有招徕顾客的吸引力。幌子是店招,大都标示性强,色彩斑斓,具有形象感染力,不实物型(桐油庄门口放滑油篓)、象征型(颜料铺飞红点翠的彩棒)、文字型(当铺写大“当”字)、响器型(都名“报君知”,如修扇子的串儿铃、卖元宵敲梆子、剃头挑子的“唤头”)。幌子越鲜明越吸引顾客。现在用高音嗽唱流行歌曲,千篇一律,未免缺乏韵味。在商品造型方面注意异型、适用、美观。与正兴德茶庄竞争激烈的成兴茶庄,研究出“袋茶”,风行一时;月中桂香粉铺的窝头粉,眼中倒水可湿粉搽脸,很受欢迎。牌子就是现在的商标,很讲究个性,如月中桂的香粉用“玉免捣药”,正兴德茶庄用“绿竹”,都给人深刻印象,便于识货。因此,天津商界非常注意“创牌子”,创开了便可行销天下。
天津商俗中还很注意职业道德,把道德规范变成口头传承的信条,如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等。再如交易上讲求“耍奸(精打细算,‘看准了宰一刀’)不耍赖(假冒伪劣,欺诈违约)”之类,都是约定俗成的经营守则。
旧商俗产生于旧时代,有的还脱胎于封建社会晚期的经济形态。但它是一种精神财富,就发展商业说,运用得宜,还不失其为文化杠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