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节日习俗
正月初一 称“春节”,俗称“过年”。凌晨家家户户鸣放烟花爆竹来接年。祭祖完毕,晚辈向长辈拜年。早餐,炒青菜(大多数以芥菜为主)1碗全家共食,其意清清吉吉。餐后,城区居民多去亲友或邻居家互相祝贺春节;农村群众多往祠堂上新丁,生男孩可领丁饼1双,生女孩只记下生辰、名字。男人不挑水,女人不洗衣物、不动针线。
初二至十五的每天上午(不含初三或初四),继续走亲访友,但下午一般不拜年。
初三(个别地方初四)这天,只到上年有长辈亡故的亲友家向亡灵拜年;下午,家家吃辞年酒。解放后,拜年习俗仍有保留,但向长辈拜年时不再下跪。
立春 基本上与全国一样,而在清代时,民间和官府十分重视。这天,家家准备好迎春接福的红纸条,贴于厅堂正中壁上,待立春时刻一到,鸣爆、点烛、焚香、祈天地求福;官府须请贫民或乞丐扮春官,坐于轿内,后随泥牛(纸牛涂上泥),在城内外游行后,到南门郊区田间举行春耕仪式。
元宵夜 家家灯火辉煌,有挂灯、赏灯、玩灯之举,户户人家食汤圆;男女老少多愿外出观花灯。
清明节 人们上山扫墓,用土块压纸钱于坟顶,俗称“叫青”或“挂纸”,以缅怀祖先。也有许多青年男女,在这天邀伴去郊外踏青。
立夏 在这天人们必定吃肉,称“撑夏”,说立夏吃了肉,做事不觉累,不会“畏夏”和“瘦夏”。民间还有在这天称体重之俗。
靖午节 俗称“过节”、“端节”。这天,家家堂前悬挂端角公(民间相传是钟馗),大门两侧悬挂艾叶、菖蒲,小孩胸前吊挂“香袋”、“蛋络”,用风仙花将指甲染红。早晨只吃糯米综子、包子等。中午,在室内燃烧艾叶熏赶蚊虫,将雄黄酒洒遍墙头、屋角及水缸、坛、罐人置处,防蜈蚣、蝎、蛇为所害,有条件的地方群众观看龙舟赛。下午或晚上,全家人团聚饮酒。
六月六 俗称“尝新日”。城郊农村早熟的早稻已开镰收割。农民在这天杀鸡买肉佐餐,品尝自己辛勤耕种收获的新谷,称“尝新”。凡藏有族谱的人家,均在这天拿出来放在阳光下翻晒,称“敞谱”。家有藏书也多在这天拿出翻晒。家庭妇女,喜在这天翻晒各种衣物,据说可免虫蛀。
乞巧节 传说这天晚上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佳期。旧时,少女在这天晚上对着月光用红丝线穿绣花针成功者,众人称之为“巧姑娘”。
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民间用烧纸钱祭奠神来怀念已故的家人。
中秋节 中午,各家设宴欢聚,有吃鸭肉煮米粉的习惯;晚上,全家团聚吃饼赏月。青少年喜用碎瓦片堆叠瓦塔称“瓦子灯”,塔内燃烧木柴。待瓦塔烧红后,撒上食盐或泼上煤油,霎时火花四溅,光亮夺目,观者如堵,直至夜深兴尽方散,称“烧塔”或“烧瓦子灯”。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这天,人们喜登高赏菊或放风筝,并多在这天蒸糯米酿酒,其意是“又甜又久”。现为老人节活动日。
过小年 各家各户设宴痛饮,也称过“伢子(当地方言,小孩之意)年”。旧时,凡被老板在这天请去赴宴坐上的,暗示来年不再被雇用。凡在娘家居住的妇女,应过小年后即回婆家。
除夕 称“过大年”。是传统中隆重的节日。家家打扫门庭,贴春联、粘门神画及吉祥小红纸条等。有的人家在房门后放上甘蔗两根,其意生活象甘蔗一样节节高,越过越甜蜜。同时,点烛、燃香、鸣爆敬天地、祭祖先。晚上,合家同堂,摆酒聚餐。饭后,给未成年人“压岁钱”,彻夜不眠,称“守岁”。午夜,鸣爆关大门,称“封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