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
大体可分四类,即自娱型、祭祀型、礼仪型、集会型。
萨朗:按羌族北部方言,有唱起来,跳起来的意思。歌词固定,唱词中大量贯穿着"哟、嗬、也。呃、勒、依、哦"等衬词。音乐节奏同舞蹈节奏十分贴切,通常使用微宫调式,属五声音阶,均在八度内,很少超过十度。
哟粗布:羌语意为赤诚向天菩萨祈祷。以祭祀内容为主的歌词伴舞,无固定表演程序。除此,还有表现劳动后欢乐情绪的《娃西切玛》、《姜得儿里学》,以及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等。音乐为微、宫调式、五声音阶,一般在8度内。
克西格西:俗称跳盔甲,是为古代战死的羌族英雄举行大葬仪式的舞蹈。歌词诉说对死者的安抚及死者生前的好处。舞蹈具有肃穆、威武、雄壮气势的特点。袁宏《后汉记》卷九"其为兵,长于山谷,短于平地。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病终谓之劣,又以为不祥。"铠甲舞即源此俗。
哈日:羌语意为"我们要进行练兵演习",属出征前誓师的军事舞蹈。舞者执兵器,唱出征之歌,在领舞者率领下,先列单行,发出浑厚的吼叫,晃动兵器,走各种队形,羌族称"走花花"。一段舞完,歌声又起,歌毕,舞又起,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举枪鸣放,与欢呼声交织一体,将舞蹈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