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藏族雕塑主要有泥塑、木雕、石刻、酥油花以及寺庙乐舞、藏戏的面具制作艺术,其工匠多出自于民间和寺庙僧人。
泥塑 藏传佛教各寺庙均供奉各种菩萨。这些佛像、神像绝大部分皆为泥塑,小的泥塑只有7—8厘米高,大的佛像有高出20余米的。其特点是,造型完美生动,神态刻画惟妙惟肖。
木雕、石刻 在寺庙中,有少量小佛像系用木头作原料,精工雕凿而成,其余多用于藏族建筑中。木雕的另一广泛用途,就是藏区的印刷术,基本上为刻版印刷,石刻多为嘛呢石刻。在石渠县现存的巴格嘛呢石经墙,长4000米,高2.5—3米,宽5~6米,堪称世界之最。石刻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六字真言”,各种咒语,佛经;二是佛、菩萨、神的雕像;三是各种供器、法器和装饰图案;四是各种动物形象。
酥油花 用酥油作原料,塑造各种人物、故事、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建筑,是藏族寺庙特有的雕塑艺术。据传,酥油花雕塑艺术兴起于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时期。酥油花的两大功能:一作为供奉之用;二供群众参观。
面具艺术 藏族面具与原始苯波教仪式中的拟兽图腾舞有渊源关系。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成后,面具已进入寺庙乐舞之中,成为寺庙乐舞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十四、十五世纪,汤东杰布创建“阿姐娜姆”后,画具又进入藏戏,成为藏戏中必不可少的道具。面具大体分为:宗教中的佛、神面具,各种动物面具,妖魔鬼怪面具,藏戏中的温巴面具,藏戏中的角色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