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灯
云灯是歌舞相结合的民间灯彩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
云灯的起源与田村的东河戏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东河戏“凝秀班”每到春节,为了恭贺新年,便由演员手拿写有“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字迹的牌子,化装成八仙到各家去拜年,深得村民的喜爱。同时祠堂每年春节都要邀请戏班演出,而按照田村的民间习俗,戏班没有灯彩是不能进祠堂演出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凝秀班”老艺人便利用东河戏传统剧目《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折的水族舞表演形式,结合田村灯彩的特点,将水族舞的“水旗”改为“云牌”,并经过老艺人的精心加工编排,改编创作了富有民间地方色彩的《云灯》舞,后在田村一带的东河班社中广为传学,逐渐成为东河班社的“班灯”。
云灯之所以繁荣,这和云灯的风格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一是云灯的云牌组合造型。云牌是云灯的主要道具,天空中各种云彩,地上各种花鸟虫鱼形象以及各种文学图案,都由云牌的造型来完成。舞蹈造型有“跳云”、“点斗”、“团云”、“洗云”“结云”及“摆字”等,歌词的内容也用云牌来表达,即云牌摆字,大多为吉庆、祝愿之语,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九州升平”“人财兴旺”。二是云灯舞的演出特点。初为六至八人,后逐渐发展到12-24人以上的大型舞队,原只舞不唱,发展到配以东河昆腔词曲,到清朝末年,还在云灯舞队之前加上两盏方形灯笼,云灯通常是随东河戏班到各处演出,每年正月为演出期,云灯进村前,先由两盏方形灯笼引路,灯笼后随“鼓架”(两人抬鼓架,司鼓者站于架内),其余乐队随后,乐队后为灯舞,最后是一付“鸾架”(即皇凉伞),云灯进村前先敲锣打鼓,主人鸣放鞭炮以示迎接。三是云灯的音乐特点。以古老的戏曲音乐(昆腔)与民间地方音乐(吹、打曲牌)的紧密结合,溶为一体,并配以“轻而缓、细而密”的舞蹈动作。另外,云灯的道具、服装都绘制成“云钩”图案,所有服装、头饰的装扮都为传统的古装戏曲形式。
云灯开始是随着东河戏的发展而发展,据1926年,赣州梨园工会登记有60多个云灯班社,这一时期是云灯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到清末民初,东河戏因循守旧,渐渐衰落淘汰,于民国二年自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