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各地名的由来
在凡地名的由来,或因地形状,或袭方位,或取画情诗意,或纪念名人,或托兆仙迹。一地的得名,又与该地的文化、知识、风情、习俗有关,犹如生活在为婴儿取名。计较者,往往挖空心思,既有祝福,又寄于期望,如此等等。
婺源是千年古县,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大,文化底蕴渊厚,因而取地名或雅或俗,颇为考究。
如菊径、桃溪、荷田、篁村、蕉源、梅林、草坞、如黄析坑、桑树园、银杏丘、芙蓉岭、柿树湾、苦竹山……
如龙腾、凤游山、象山、鹅峰、鹤溪、鱼潭、如凤凰岭、狐狸岩、老鼠尖、金鲤桥、野猪浆……
如琵琶墩、燕窝亭、牛角尖、琥珀山、风车斗、扑锅形……
如虹关、霞港、云峰、雪山……
如长溪、中云、大畈、横坑、高寨、低源、里村、处坑、前坦、后田……
如一家祠、双桂、三花尖、四亩坳、王珠山、六房、七里亭、八角亭、十堡、千槎、万贯洲……
婺源的一些舞文弄墨者,将地名凑成一副副对联,甚有趣味。
燕子(岭)回头(岭)啄旁皮(岭),东望(村)西望(村);
潭公(岭)对镜(岭)插芙蓉(岭),里妆(村)外妆(村)。
岭下即岭脚(村),走前坦(村)绕荷田(村),好入桃源(村)观景象;
源口有源头(村),流长溪(村)穿硖石(村),转李坑(村)出清泉。
上严田(村)下严田(村),两田夹路(村);
左汾水(村)右汾水(村),双水盘山(村)。
龙腾(村)江湾水(河),凤游(山)芙蓉尖(峰)。
清华著名学者江永,也曾为家乡江湾镇的诸山岭,写过一联:燕子回头见洋际;谭公对镜望芙蓉。
婺源在春秋时期,被称为桐?(桐?,即山多不曲之意)之地,经过历史动荡而出现几次大迁陟,一些失意官宦和儒家布衣,睹此间锦山绣水,安家者有之,隐居都有之。星术人士认为婺源景象万千,及胎毓钟灵的好地方,若蓄意教化,定必人文发达,墨皇浩瀚。儒家与星术家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对地方的命名,自有独到之处。
随手拈来几例。
唐乾符年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婺源北线,风天破晓,遂前定居之所取名晓起,勉励后人珍惜光阴。
又:北宋金紫光禄大夫李德鸾,取“占用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为村取名严田,这位老者对仕途实有厌烦,只好劝子孙躬耕了。
又:北宋末年,徽州桐城主薄余道潜于婺源行径而走,行至沱川,觉得景致非凡,竟随手在溪边倒插罗汉松一支,不久插支长出绿时,大呼“养人宝地”。因该地盛产毛竹,故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取村名篁村并定居之。
又:南宋时,胡某人婺源择址定居,见一红豆杉酷似巨笔,树旁一石犹如砚石,迎面峰峦仿如笔架,三景呼应,呈“文房”之状,遂举家而居,并定名方思山。方者,房也,占居也,《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思,思考。这地名的意思是:占定此地该思考其景其状,要奋读图进。
又:俞某建村于水潭旁,期望俞(鱼)姓繁衍发达,特筑拱桥紧锁水田,取村名为锁口潭。
又:鹤溪洲位于段莘河中游,面积二三华里。南宋岳飞曾屯兵于此并开垦此洲种稻,获粮谷甚丰,岳遂将该洲改为万贯洲。
又:鳙溪村因鳙鱼溯洪水至此,遂名。元末,朱元璋率兵路过,登山观景,见山头旷野有田数百亩,先赞曰:“好大的畈!”明朝建国,朱当上皇帝,故改村名为大畈。
婺源景色特佳,佳地必有佳名,文人骚客兴致所来,各相为地方取名,其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也便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