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麦西来甫
柯克麦西来甫又称玛依萨麦西来甫,俗称为青苗麦西来甫。柯克,意为青蓝色。玛依萨,意为青苗,实则都是青苗的意思。秋收结束了,严冬来临,生活在广大农村或半农半牧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经常常举办柯克麦西来甫。开始是由最先发起者,将一些麦种分种在两只花瓷碗里(或葫芦里),待长出幼苗准备邀请亲朋参加柯克麦西来甫时,用一棍红绸条轻轻地束住青苗,用红纸剪一对公鸡、母鸡面对面地插在麦苗中间,用苞米花去掉苞米皮插在野刺上,围在麦苗周围,象征白雪皑皑。将麦苗盘放在一个大盘中间,周围摆上葡萄干、杏干等9个干果盘,整个盘子用薄绸头巾罩住。一切准备就绪后,便邀请本村及附近的亲朋好友参加柯克麦西来甫。麦西来甫的东道主一般来说要宰羊待客,也可以量力而为地为客人准备饭食。在哈密的天山、西山等地的偏僻山区的柯克麦西来甫上;有时还用葫芦盛酒供客人饮用,甚至长者也不例外。
夜幕降临,男女青年、老人小孩,穿着新衣服,纷纷来到主人家,开始时,由民间艺人手持哈密艾介克奏起木卡姆序曲(散板序曲),由2—3人合唱散板序曲1—2段后,手鼓开始有节奏地打起来,笛子、哈密热瓦甫等乐器响起,参加者齐声高唱哈密木卡姆中的歌曲,此时主人起立手托盛有青苗及干果的托盘,边舞边唱。
东道主唱完之后,将托盘双手敬给选中的人,他就变成了下次办柯克麦西来甫的东道主了。接盘者躬身行礼,大家高喊“巴力卡拉”表示谢谢,然后东道主和接盘者再次向大家抚胸施礼,邀请大家跳舞;圆圈里同时出现4位(或2位)舞者,各自手持手绢花点请被邀请的人(一般是男请女,或女请男),当被邀请者起身跳起来后,鼓声、乐声便格外响亮,助兴者不时高呼“卡依纳”(加油的意思)”。这时舞者越来越多,自由地形成了一组组、一对对,恋人们互表爱慕之情,挚友们畅叙往日友谊,积怨者重归于好,误解者重结友谊,欢声笑语、热烈欢腾的气氛一直延续至半夜,最后跳起诙谐风趣的“那孜尔库姆”舞蹈。
柯克麦西来甫上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特的哈密地方风格,节奏缓慢、步伐稳重、脚步动作多见于踏步。最常见的步伐是走两步,起步脚踮两次脚,节奏加快时,走四步,起步脚第五步踮地,同时身体微微颠动。
哈密柯克麦西来甫就这样一户户传递举行下去,一直到春播前,最后一户东道主将青苗献给明年冬天的第一位东道主。
哈密柯克麦西来甫体现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作为哈密市、伊吾县农村的一种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东疆维吾尔族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