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驿 始建于元代的鸡鸣驿,坐落在距离北京约140公里的鸡鸣山下,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有“活化石”之城。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至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马号等建筑,还有戏楼和寺庙。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鸡鸣驿站建土垣,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砖修城池。全城周长2330米,墙高12米,在东、西城墙偏南处设东、西两座城门,门额分别为“鸡鸣山驿”、“气冲斗牛”。门台上筑两层越楼,上面城墙均筑战台。北城墙中部筑玉皇阁楼,南城墙中部筑寿星阁楼,两座阁楼遥相呼应。城下的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入的通道,城南的“南宫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干道。可以想像,当时每日马铃声声,飞尘滚滚,身穿邮服、腰挂“火印木牌”的驿卒,乘骑传递,风风火火,昼夜不停,何等热闹。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为加强驿城的防御,对城垣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城东南角城墙上筑角楼魁星阁一座。为防止山洪浸侵,又于城东筑护城坝一道。邮驿事业的发展,给鸡鸣驿的各项建设都带来了契机,经济、文化繁荣,商贾云集,庙宇辉煌,公馆宏伟。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九的鸡鸣山庙会和腊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三个集日,更是满街摊贩,大唱庙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慈禧太后惶惶不可终日。农历七月,慈禧及光绪皇帝在御林军护卫下仓惶逃往西安,途中曾在鸡鸣驿何二少家住了一天。何家当时是鸡鸣驿成里有名的财主,共有连环院五进,全都是雕龙画凤的砖瓦房。是夜,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住宿在第二进院内,慈禧住在正庭北屋东间,光绪皇帝住在东厢房,随从文武官员和妃子各有住宿地点。现鸡鸣驿城内还有慈禧太后西逃时下榻的古建筑,遗址尚存。 直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这座古驿站才完成了的历史重任。这座历史上留下来的方城重镇在明、清两代对我国的军事、政治、经济、通信等方面都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殊的战略位置使之独驿成城。它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功能最齐全、保存量完好的一座古代驿站。城内设有驿丞署、把总署、公馆院、马号、戏楼、店铺等,还有8座圭庙即永宁寺、龙神庙、白衣观音庙、财神庙、关帝庙、普渡寺、泰山行宫、城隍庙。其中永宁寺是驿城中最早的建筑,已距今800多年。驿城中寺庙内明清时期遗留下的壁画至今色彩依旧,从物栩栩如生。从寺庙的规模和布局看出当时鸡鸣驿三教皈依的社会思潮。由于鸡鸣圣地处交通要道,它在担负军、民驿站的同时,也成为商家的发聚之地。据驿城内碑刻记载,该驿仅当铺就有6家之多,同时还有商号9家,油铺4家及茶馆、车马店等。 鸡鸣驿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8月,国家邮电部为纪念中国邮政创办10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古代驿站》一套两枚,其中一枚就是鸡鸣驿。现今,无论从旅游还是从文物角度上看,鸡鸣驿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城仍不失当年风采,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它的城墙,除西城墙中部有段塌陷外,其余均整齐地矗立着,棱角分明,不歪不倾。它的城门,拱洞高耸,宽厚的大门洞开,门上镶着的铁板、铁钉依然牢牢紧钉在门上。城内的佛、道教寺庙和驿站其他建筑,不少仍保存完好。专供过往官员、驿卒就餐住宿的“公馆院”即驿馆,是一座明代建筑,这座三进院落的北屋,隔扇木插销头做工考究,各个木插销头分别刻有琴、棋、书、画、荷、莲、蝙蝠、蝉等不同的形象,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别有情趣,反映出我国古代匠人的高超工艺。近年来这里独特的风貌受到电影界的青睐,《血战台儿庄》、《血战长城》、《大决战》、《国土无双》、《蓝色的花》、《超级女谍》、《大潮600天》等影片先后在此拍摄,鸡鸣驿成了“电影城”。如今鸡鸣驿内城中仍有不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