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有多个解释: 其一,“解也”,也就是“解释”的意思。由此“解”也引申出辨别和分析之意。其二,“舍也”,即舍弃或放弃。例如《管子·霸行篇》中有这样的句子:“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释难而攻易。”其三,“消也,散也”。融化,消融,都可用“释”来表示。其四,“放也”,意为放下或放开。另外还有“废也”(废弃)、“遗也”(丢下)等意思。 在古代,无论出仕做官还是弃官不做,都可用“释”来表达。做官可以说“释褐”或“释蹻”。褐,是粗布,穿粗布衣的人就是平民百姓;蹻,多指草鞋,所以脱下粗布衣服和草鞋,就表示去做官。弃官古时可用“释绂”表示,绂是系印纽的丝绳,解下官印,就是不做官了。 “释菜”礼源于古时的习俗。汉代郑众说:“古者,士见于君,以雉为贽;见于师,以菜为贽。”“贽”就是礼物,“雉”是野鸡,“菜”按照郑众的说法为“蔬食菜羹之菜”,就是素食,古时常指那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 这就是说,古时读书人见君要敬献野鸡,见老师则要拿“菜”,后者以后就变成了尊师的仪式。在古代,学生入学之始,都要先行“释菜”礼,以此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和学习的诚心,即所谓的“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 “释菜”也是祭祀孔子的一种重要的仪式,中国历朝历代也都有定期向孔庙行“释菜”礼的规定。清朝新科进士还要举行“释褐释菜”礼,即在步入仕途之际,要敬谢先师孔子。 清代“释菜”的祭品主要为芹、枣、栗,依然是素食。 “释币”也是一种礼仪,但行使的对象是神灵和宗庙。“币”就是“币帛”,古指财物,古人用作礼物互赠。“释币”是以“币帛”来求告神灵。 由于佛祖为释迦牟尼佛,所以后来佛门弟子都称自己为“释子”,外人称他们为“释氏”。和佛教相关的还有“释门”,意为佛门,“归正释门”即为皈依佛教;“释家”亦指佛教或佛教徒。 “释”也常用来表示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释勤”意为解除辛劳,让自己放松。“释愦”表示消除心烦意乱的情绪,古人说“消愁释愦”,就是指排解忧愁和烦闷。 “释尤”意思是除去怨恨,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记·颐养·行乐》文中用了“止怨释尤”的说法。 “释憾”也有消除怨恨的意思。明代方孝孺在《象山王府君行状》中说府君“明而能断”,“争斗相讼者……闻一言释憾而去。”意思是说府君的话让争斗双方消除了怨恨。此外,“释憾”还有通过报复别人来排解自己怨恨的意思。 此外,宽赦别人可用“释宥”来表示,解除军事行动可说“释旅”,说明情况并赔礼道歉是“赔释”,彻底消解疑问或疑虑是“洞释”,无罪释放称为“逐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