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生活习俗
服饰
衣着 清末民初,男女穿大襟衣、折腰裤、无门襟。有钱人家男穿长衫马褂,女穿旗袍。北伐后,男子多穿对襟便衣或中山装。旧时,衣料因贫富殊异,富裕人家多用绸、缎、绢、纱,色泽艳丽。贫困者多用土布,布色以青、蓝、黑为主。
建国后,衣着随时而异。初时,以列宁装为时髦,继而为解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学生装、建设装、工人装。80年代初,男女时兴西装、猎装。入夏,女穿套裙、超短裙、笠衫加短裤。入冬则穿呢大衣、羽绒衣、毛线衣、飞机恤、太空楼等。棉布渐少。衣料由斜纹、卡其到化纤、毛料。款式和花色向多样化发展。喜逢节日,街头巷尾皆“时装表演”,款式应有尽有。
装饰 清代男子和少女皆留长辫,已婚妇女均梳发髻,头插荆钗、骨簪。小孩带颈圈、手镯、银锁。三岁女童开始缠脚、以脚小为美。
民国以后,男子剪去长辫,留平头,或三七分西发,俗称“花旗装”。女子开始留短发,严禁缠脚。建国后,以艰苦朴素为社会公德,人们不太讲究装饰。进入80年代,男青年喜蓄长发,妇女爱烫发(冷电),发式颇讲究,有爆炸式、波浪式、蘑菇式、披肩式。金银戒指、耳环、手镯、手链、项链等装饰品重新面市。
饮食
主食 主食大米,间或面食。旧时,灾年歉收,杂粮掺食。本县杂粮以蕃薯、木薯、芋头、马铃薯为主。
酒筵 喜庆大事或逢年过节,必设酒筵,其丰盛程度视家境贫富而定,一般为8大碗或12大碗,少不了白切鸡。有“无鸡不成肴”之习,也有“鸡头(求第一个菜)菜尾(最后一个菜)”之例。
烹调 以红烧、生炒、炆、炸、炖、蒸及煎为主。一般要求酥脆、爽滑、甜香、偏咸。素菜重油,不重花色。常用调味品是花生油、熟盐、味精、生姜、蒜头、小葱、陈醋、酱油、蚝油、五香粉等。
住宅
式样 农村民房多坐北向南。一栋三间,两边为房,中间为厅,是待客和全家人的活动中心,厅前有天井,可坐观月日天星,顶端成四檐滴水。房前有廊,廊中有灶(厨房)。7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房逐渐增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多为两层楼房,甚至出现了庭院式住宅,改变了农村住宅单一化的旧貌。
旧时,农家建房需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看地定向。破土奠基之日,请喃呒(道士)“净地”,焚香、烧纸、燃放鞭炮;上梁时,大梁披上红布,书以“吉星高照”横幅,房主夫妇拜梁,泥水工、木工分立,敲锣喝采,称为“祝梁”。迁居之日称“入伙”,全家凌晨即起,手持长香、谷桶、火种等物件,谓之“香火不断步步高”,然后参拜祖先,鸣放鞭炮,称“入伙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