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 歌
秧歌由古代的"村田乐"演变而来,它是表现农业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有浓厚的乡土味。传说宋代的城市中,各行各业行会组织和农村的"同乐会",都有自己的民间舞队,每逢灯节,就在街头巷尾表演"秧歌"、"跑旱船"、"竹马儿"等节目,这种活动已成为民俗,至今仍在我国城乡流传。
从创始于清朝同治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张掖农村各村、寨、堡秧歌来看,在表演队形上有大小篱笆、巡回插花、蒜瓣子等;在表演技巧上,集体技巧有"堆山子"、"拉骆驼"、"叠罗汉"等;个人技巧上有"背剑"、"张翁背张婆"、"蝎子爬"等。
在秧歌表演中,蛮婆头戴黑水沙网子,示其豪侠不凡;两耳挂孔辣椒,示其双喜临门;身穿宽袖白布衫,貌似大肚女人,示其有儿有女;左手握面杖,表示镇邪气;右手拿羽扇,表示驱臭气,干干净净过春节。蛮婆的整体装扮,含有福禄寿喜的寓意。
高跷中的丑角,一般是秧歌集体舞队的附属部分,丑角的表演大多不受秧歌节奏制约,自由穿插于秧歌队列的前后即兴作戏,调情逗趣,引入发笑,使秧歌表演气氛更加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