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何以成娱乐盛事?
白喜事
近年来,本土乡间的丧葬仪式上,为追求白喜事的热闹,兴起了花鼓戏、龙灯、狮子灯、腰鼓甚至歌舞杂技等娱乐活动,原本悲伤的生死离别,变成了一场娱乐盛事。
最近见识了一场葬礼,极尽热闹之能事。傍晚时分,乡邻聚集围观,先是活灵活现的狮子舞,然后是金光闪闪的龙灯,再然后是花枝招展的歌舞,披麻戴孝的至亲按照节目要求不时互动参与,各个环节的重心都是为了赢得红包和叫好声。表演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场面火爆,主人显示了排场,外人看到了热闹。
夜雨如注,喧哗之外,坐在一旁的我莫名觉得悲凉,所有的人都是热闹的,唯独棺材里的死者寂寞。
每个人,自出生后,死就成为了必然。葬礼,也就成为了一个人在世间的最后亮相。以我个人的本意,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是最好的方式,不要再增加别人的麻烦。但就社会意义来说,我认为,葬礼,真正应该有所讲究。
为什么应该讲究?因为通过一个家人或者亲友的逝去,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与怀念,对他一生的尊重和敬仰,可以将亲情进一步浓厚,可以将美好传统进一步延续,可以唤起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思考。
应该如何讲究?我认为理想的葬礼氛围上应该庄重、严肃、深沉。必须突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对亡者的怀念和追思,追思他的美德,追思他给予家人亲友的爱,追思他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这既是追思,同时也是对后辈的教育和启迪;另一个就是希冀和祝愿,通过传统的丧事活动,或者通过其他的形式,希望亡者走得安心,祝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幸福。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担忧现代社会愈来愈浮躁,传统沦丧,信仰缺失,但是,很多人不自觉地在成为这个现实的推动者。教导子女祭拜祖先,为的是保佑自己发财发达,葬礼上诸多讲究,是为了自己日后吉祥如意,所有神圣的活动,都难免隐存一己私利。
转头来想,现在,有几个人知道三代以上祖先的名字?清明节带孩子祭祖,有几个能在坟墓旁边述说祖先的故事?乡间热闹非凡的葬礼,有多少人仔细聆听了祭文的内容?孝服之下,大红大绿者屡见不鲜,哀乐声中,高声谈笑者不乏其人。所谓传统和家风,所谓礼节和尊重,成了愈来愈遥远的字眼。
古人对葬礼极其讲究,儒家要求子女需守孝三年,期间还不得饮酒欢娱婚娶,为官者还需丁忧回乡守孝。这些形式上的讲究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但在价值理念上的传承确是有其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