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因廿四节气中的冬至而得名。莆仙民间很是看重冬至节,把它看作是仅次于过年的民俗节日,把过冬至节称为过小年。家中有外出的人,这时也要赶回来团聚。冬至节处于农历除夕之前,人们便依据这些日子,来预测年节前后的气温。莆仙有民谚说:冬至在月头,寒冻年暝兜(年节前);冬至在月中,不冷又无霜;冬至在月尾,寒冻正二月。 冬对搓丸子,是莆仙的风俗。传说古时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人,因家境贫寒,平日靠打工养活母亲和自己,眼看顺安已年过30了,但还未娶妻,母亲的心里十分着急,便因此忧愁得神经都错乱了。顺安到处求医问药,可是始终无法医好母亲的病。顺安是个孝子,为了让母亲换换口味。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亲十分爱吃,顺安掌握了母亲的脾气,天天把丸子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十多年没有间断过。顺安的母亲去世后,人们为学习顺安孝顺母亲的美德,在冬至节时,也将丸子贴在门窗两旁,以教育后代子孙学习顺安爱老敬老的精神。 冬至节的前一夜,俗称“冬至暝”。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厅堂上都上红蜡烛,在祖先神位前的晾箔上装红福橘。并插上”三春”(福禄寿纸花)一支,又用红纸封着10双筷子,以及生姜一排,板糖一块,供奉在桌子上。供筷子,表示一家团圆;供生姜,表示家庭火辣兴旺;供板糖,表示生活甜美幸福。待放了鞭炮后,全家便围聚在大厅中,灯光下搓丸子。丸子有搓成桂圆形的,有捏元宝和小狗的,以表示小狗叼元宝,家庭好运发财。莆仙的丸子一般是白色的。家中本年如有新婚的夫妻,搓的丸子要加红色,还要搓一些如豆粒大小的丸子,以便丢到屋顶上让事鹊啄食,俗称“客鸟鸟丸”。当喜鹊前来争食时,发出嘻嘻叫声,表示报喜。 丸子搓好后,要点着夜明灯,把丸子、生姜、板糖、红筷子等一起摆在厨房灶公前过夜。因为冬至日的夜晚最长,小孩子爱吃丸子,常耐不住到天亮。所以莆仙有“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谚语。冬至节一大早,便把丸子放进锅里,煮熟后,捞进碗里,再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有的人家在煮丸子时,还适量切几片生姜和少量板糖放进锅里,吃起了丸子,更有一番滋味。按莆仙民间风俗,只有祭礼祖先之后,全家才能开始吃丸子。 冬至节除了搓丸的风俗之外,莆仙许多地方还有冬至节扫墓的风俗。在冬至节早上吃了丸子后,全家便带着煮熟的丸子、水果、香、银纸等祭品,上山扫墓,祭祀祖先。莆仙民间风俗,一年中分为清明、重阳和冬至节三次均可扫墓,因为清明时节农事繁忙,一般农家选冬至节扫墓的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