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士兵:“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年轻人
一名叫王洋的研究生在报考环卫工人失败后,极度不甘而又坚定的说,“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目前他在一家传媒机构工作,最近参加哈尔滨市面向全国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的考试,被淘汰了。
这是没能考上环卫工人的研究生。不妨再看看考上环卫工人的研究生怎么说——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说这话的人叫严晓,是27岁的女孩。在成功考上环卫工人后,她每天冒着零下30℃以上的寒冷在清扫街面杂物垃圾。 一个人,如果抛弃世俗标准,按照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来选择想要的人生,值得赞赏。但我现在连半点掌声也无法给予这些想做环卫工人而不得,以及终于做稳了环卫工人的研究生。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为自己的振振有词提供应有的价值支撑,来让人感受到应有的独立精神。驱动他们选择的,根本不是环卫工人这份职业,而是事业编制的魔力。 这一次,中国研究生为挤进环卫工人的编制上演的激烈竞争,让我强烈感受到太多年轻的人格已经遭遇体制残忍的改造。考上环卫工人的研究生姜丹就说,“什么样的声音我都能接受,像我们这些80后其实有很强的承受力。”在我看来,这样的承受力,不是坚韧,不是隐忍,而是机械,而是麻木,实在不值得称道。 网友和菜头曾说,“追求现世安稳,在无形中束缚了自己,也束缚了所有人的未来”。事实上,热衷体制内身份的王洋最看重的,也就是编制可以帮助安放户口,获得更多的福利和保障。安全第一,规避风险,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只是,这种 愿意死在编制里”的年轻人,还能承担“中国梦”的责任吗? 当年轻人失去“释放自己”的动力和勇气,一个社会也就注定要失去应有的创新与创造的能力。纵然我们愿意把问题指向这背后太多的制度不公,纵然我们也明白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体制改革的滞后,捆绑了很多年轻人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纵然我们也承认作为理性经济人需要做出一定利益选择,纵然我们也承认几代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严重失去自我,但是,当一个人抱着“愿意死在编制里”的信仰,这种个体人格的沉沦,还是让人很难“哀其不幸”,只会“怒其不争”。 体制问题,当然需要国家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但是,作为现代公民,祛除社会各种旧制的弊端,本身也是一种责任。一个情愿死在编制里的研究生,从某种意义讲,独立精神已经死了。只是选择追逐旧体制的红利,沉醉在既得利益的幻觉,不愿公民独立精神去承担改革应有的代价和责任,这样缺少个体觉醒的年轻人,不值得任何理解和同情,只能让人觉得悲哀,令人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