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云:中国学生为何不会提问?
曾经去过某个沙龙,邀请了的某个日本作家,与他对话的也是国内某知名网站的总编辑,讨论的主题是中日国民教育、公民意识与价值建构。在对话结束之后照例有互动问答。每到这时候,我总能看到现场有一阵很长时间的沉默,气氛也有点尴尬。
终于,有一位男生提问,他用了10分钟发表自己对这场沙龙的看法,在主持人忍不住要求他说出你的问题时,他继续用了5分钟谈我感觉怎样怎样,主办方实在看不下去,只得强行制止他的我感觉。
这次活动的观众有很多在校大学生,提问的也大多是学生,一位中财(中央财经)的男生也用了大部分时间表达自己对讲座的看法,并连着抛出好几个问题,让嘉宾不知回答哪个好。
这些现象暴露了中国学生不会提问。要么说了半天都没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是忙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要么一下子抛出太多问题,让人不知所措。要么随心所欲,别人回答不了。
同样的情况在各国元首中国演讲时,也时有发生。中国学生经常提出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北大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英国的领导人,您能从中国模式中学到什么?
闾丘露薇也经常去高校演讲,她很奇怪学生为什么不问她新闻专业方面的问题,而总是问如何才 能成功的、你是怎样做职业规划的?、你成功主要靠什么?这种问题,还有像什么是感受最深的一次?、是什么力量驱使你去伊拉克的?等,这 些都是闾丘不喜欢的问题。因为它们没有意义,也没有答案。
不会提问,说到底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中,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去提问。我们只是一味的接受大量的知识,至于是否消化无人理会。
中国的课堂总是比较规矩。记得上小学时,老师甚至都不允许上课喝水,小朋友只能忍着。当然, 现在已经好很多,至少上课喝水不是问题了。但课堂仍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老师似乎不需要学生的反馈,学生好像也不觉得有提问的必要。即使到了所谓自由的 大学课堂,亦是如此。有的老师想来点创新,于是鼓励学生提问,却发现提出的问题让人实在不敢恭维。
本质上,中国人倾向于认为教育就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老师高高在上,用知识和年龄的优越感俯视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有隔膜,没法真正进行交流。不会提问是中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高等教育的问题很多也很杂,绝不是简单的去行政化什么就能解决的。而去行政化也说了这么多年,不见改善倒越来越官本位。诸如此类,我们是否也该对这些提问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