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史话
索桥
联文有曰:索悬天上,桥架空中,绝壑卧金虹,果是人间奇迹;霞拥窗前,车行云外,轻声鸣玉笛,休惊阆苑仙居。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桥梁建筑的典范。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
最早的吊桥大概要算那种两端用能够支撑住自身重量的木头固定,然后顺着绳子一步步地挪过去的桥了。吊桥、悬索桥,首创于我国,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在我国云贵川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在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北盘江以及秦岭山区、台湾山区,常常可以看到各类索桥。其中,贵州的盘江桥、四川的泸定桥、云南的霁虹桥在国际桥梁史上都负有盛名。这些地方谷深水急,根本无法筑墩建桥,古代劳动人民就发明了以竹、藤和铁绳等作索为桥的办法。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大约在3000年以前已开始建造索桥。目前已考证出最早的索桥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桥,建于秦朝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年),距今已2200多年。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公元519年北魏时期新疆的铁索桥,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西方到16世纪才出现这类桥梁。安澜索桥因为建造年代的久远与古朴风格,具有中国桥历史活化石的标本意义。根据《新建安澜桥碑》的记述,其时的安澜桥桥长九十四丈,高七丈,宽八尺。纬索十余系两岸,旁翼翼阑,厥功伟矣。古书把索桥称为絙桥、笮桥和绳桥,并分为独索和多索两大类。独索桥又叫溜索桥。古书记载,溜索桥两岸立柱,以竹绳横索,索上穿有木筒,筒下有绳。人们过河时将绳捆在身上,扶住木筒,溜索而渡。多索桥则有并列的几根缆索,上铺木板桥面,有的两边悬索作栏杆,有的不设栏杆。索桥悬在空中,随风摇晃,初过索桥时不免心惊胆战。唐朝智猛的《笮桥赞》写道: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惨酷,影战魂栗。宋朝著名诗人陆游曾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的诗句来勾画索桥的雄姿。在众多的古代索桥中,四川都江堰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杰出代表,而凌驾于大渡河的泸定桥,则是铁索桥中的佼佼者。珠浦桥长320米,上有粗如碗口的10根竹缆为桥面,下有木排架八座及石墩一座,有九个桥孔,最大的跨度达61米。至于这座桥的始建年代,现在尚不知道。而史籍告诉我们,泸定桥建成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长为103.7米,宽三米,由13根大铁链组成,它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铁索桥。200多年来,它为便利西南地区的交通做出了贡献。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更为这座在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铁索桥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