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商业江湖
2014年开年,“功夫巨制”《一代宗师》的上映,再次引爆大众对中国武术的关注。
也许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一个关于功夫的传说。它数千年遵循“口耳相传”甚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规则,它始终带有一丝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色彩。 然而在这个商业无孔不入的年代,中国武术究竟在研习着怎样的商业套路?昔日的江湖门派今安在?中国武术的商业江湖上又上演着怎样的纷争与较量? 武当:传统武学的现代推手 武当武术,在风格上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其市场化道路也印证了这一点:恪守传统、步步为营。 “预备,做!”“进步,退步,转身,第一套……” 即便在春节期间,袁修刚的武当山道家传统武馆依然严格遵守着正常的作息时间:从清晨5:40开始,直到晚上20:30,每天上下午各二节课,时间从90分钟到140分钟不等。 这是42岁的袁修刚,武当三丰派的第十五代传人,上武当习武的第21个年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亲历并见证了武当武术的市场化历程。 2004年,经师傅同意,袁修刚在武当山脚下筹办起自己的武馆。如同名字“武当山道家传统武馆”一样,在商业化的形式之下,袁修刚这些年来一直执着坚持“传统”二字。这不仅表现在他依然穿着传统道服,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还表现在他“尽可能传统”的教学方式。 2007年,袁修刚把武馆搬到武当山玉虚宫旁,学员的习武场地,就在玉虚宫内。武馆的课程,都是传统的武术项目,除了太乙五行拳、玄武拳、八卦掌、太乙玄门剑等代表性的拳法和器械之外,还有各种武当传统功法和气功。每天,他都会带领学员打坐,领悟武术之道;学员在习武时偷懒或者开小差,他也会像师父当年处罚自己一样象征性地打上两下;除了授课,武馆别无其他经营项目,哪怕是销售配套的武术用品或书籍、音像产品…… 在袁修刚看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经营上的商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并不矛盾。他把自己武馆的主要市场定位在养生产业,与之相对应的,开设了气功、太极、道家内丹等授课项目;而在生源上,他更是大力开发海外市场,一身道服的他用英语向外籍学生授课,已经成为玉虚宫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过,也许正因为对传统武术的恪守,袁修刚告诉记者,武当山附近大大小小的武馆大概有二十家左右,但都不能形成规模。规模较大的,像他自己的武馆,也只有三百余名长期在馆的学生。 峨眉:商海亦江湖 与武当武术恪守传统相比,峨眉武术的商业化之路更像江湖之争,门派之争,剩者为王。 “江湖上只有少林、峨眉和武当是门派,其他的都只是拳种。” 这是记者采访峨眉武术研究会会长汪键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有的两名传承人之一,江湖上更习惯于称他为峨眉派“掌门人”。而事实上,他的头衔还有乐山大佛文武学校校长、峨眉武术表演团负责人。45岁的汪键是乐山当地知名的“武术企业家”。 最开始创办武术培训班时,为筹措资金,汪键采用一种很“江湖”的方式,带上学生,搬上桌椅板凳,在体育馆门口现场表演招生,每个学生收50元学费,后来则更“江湖”——在峨眉山体育馆里,汪键摆下擂台,由六名自己的学生守擂,任何人只要攻擂成功,便可得到1000元的奖金。这场擂台赛,他的学生拿下了六场比赛中的五场胜利,而10元一张的门票,共卖出了三千张,与体育馆分成并扣除成本后,汪键净赚5000元,那是他从事武术产业的第一笔收益。 然而从武林到商场,之间的障碍绝不仅是资金那么简单。 随着《倚天屠龙记》等具有峨眉武术背景的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流行,汪键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峨眉武术产业迎来一个发展良机,在峨眉山所属的乐山市,一级武馆的数量有十几家,机构多了,竞争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