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建筑】水族的民居屋“水家木楼”
水族村寨大都座落在低丘谷地或平坝边缘,一般依山近水,聚族而居。水族喜爱在山环水抱,前方开阔的所谓占龙脉的地区建造房屋,对祖先选定的地址,后人就世代聚居,守望相助。因此现在的水族村寨,往往人同姓,谱同宗,血同缘,多的百余户,少的十几户或几十户是一村,异姓杂居或单村独户的较少。村寨四周多古树翠竹,寨内村脚遍鱼塘,房前屋后栽果木。在水族地区,每个村寨几乎都是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
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早期的干栏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北史南蛮传》),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旧唐书南蛮传》),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到了明代,干栏式的建筑已是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邝露《赤雅》),说明后期已把底层围起来,用以饲养牲口,并置放农具。这种建筑是为适应潮湿多雨和虫蛇危害较大的环境而建造的。
现在水族地区的干栏建筑,结构仍是上下两层,每栋一般为三五间,修建时,先在地面立五六尺高的底架,作为上层的承重部件,底架多用粗大的圆木为柱,然后用枋条穿拉,上面铺上楼板,显得十分平稳。人居部分的房架则在这底架上修建。住人的这层,上楼时,一般搭上厚实稳重的宽型木梯。上层正屋几间,一般作厅堂、进膳、待客之用。堂屋一侧设有火坑、土灶,两头偏厦用木板隔开,作卧室和储藏室,房门都开向厅堂。
上层楼房的向阳一边,还用木板搭一平台,铺上晒席,专作晒粮食之用。
中柱1.88丈高的楼房,一般还有楼上楼,即第三层的小阁楼。
除了干栏式木楼以外,水族地区还有一种住房,叫吊脚楼,也叫半边楼,是黔南山区布依族、水族地区都有的另一类住房建筑。
吊脚楼都建在斜坡上,屋基分前后两级,前低后高,相差约五六尺。前半部的柱子伸向斜坡的下部着地,所以要长一些,有一段柱子露在外边。建在下一级地基上的房屋是楼房,高处靠山坡的后一级是平房。前部分的楼房与后边的平房齐平,楼下存放农具,柴草,圈养牲畜,楼上和后半部分的平房住人。这种房屋,因前部的坎高,一般多从后门或侧门出入,也有在前面大门外砌石阶上下的。这种房屋,融干栏式建筑和平房于一体,别具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