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宗教信仰
壮族的宗教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石器时期,甄皮岩遗址中的骨骸就撒有红粉末,说明有了灵魂观念。另外一些地方又发现陶祖、石祖等崇拜物。但壮族宗教的起源显然要早得多,它从自然崇拜开始,经历了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至多神崇拜的过程。壮族师公经文所保存下来的远古神话《□(女+米)六甲》、《布洛陀》等叙述的神的谱系,是壮族先民对这一历程的原始记忆。
在现今壮族的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对于天神、雷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的祭拜,这些都是壮族多神崇拜的历史遗迹。壮族属古越族人后裔之一。古越人有信鬼之俗,并由此而形成了壮民族特有的鸡卜等巫术和鬼神信仰。
随着与中原民族的交往,汉族道教于东晋后期开始传入岭南地区,以后在壮族中形成了以本民族传统宗教为主,兼蓄道教内容的“中教”,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师公。师公有较完整的教规和组织,但无道教那样严格的修行仪轨,其职能是为民间祈福禳灾,驱鬼事神;所行法事兼具巫、道、释特点。
师公的教义主要是以古壮字(土俗字)记录传世的师公唱本。与此同时,中原道教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壮族地区也有所流行,其神职人员壮语称道公,因其专事念经符咒而少解经文,故民间又称“喃□(口+莫)先生”。道公对道教的教义和教规虽有遵从,但也已经过壮族本土宗教文化的改造而具有方士性质。道公无固定寺院,多以设坛组班的形式进行临时性的法事活动,其祀奉神祗除道教所特有者外,已加进了佛教和壮族土著神。
佛教于东晋时就传入广西,至唐时在桂林一带有较大影响,宋明间逐渐扩大到桂南、桂西一带壮族聚居地,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和教旨与壮族价值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