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贝叶文化
傣族是西双版纳各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称为“傣泐文”,它是何时产生、由何人创造的,还不太清楚。至于傣族文字的载体,沿用至今的除了民间用近代的纸书写外,抄写佛经的主要是用“绵纸”和“贝叶”。
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代表了整个傣族社会的全部历史和文化,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它可以更准确、更形象地概括西双版纳的特点,体现出傣族人民特有的性格和气质。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传抄的经书、唱本和广泛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说它是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
贝叶文化经本,包括叶质形的和纸质形两种样式。叶质形一类的是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拜兰”(贝叶树叶片)之上而成。其规格有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种,傣语称:兰戏、兰哈、兰合、兰别,以前三种规格的贝叶经本最为普遍。大量的佛经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都是记载在贝叶经里。纸质形一类的是棉纸经书,傣语称“薄嘎腊沙”。它是用野蕨杆削成的笔蘸墨后将文字书写在棉纸之上而成。其规格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页式两种。后一种傣语称“薄练”,其中以宽面页式最为普遍。傣族众多的民间叙事长诗、民间歌谣、情诗、谚语、俗语、格言、谜语以及法律法规、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生产生活知识、论理道德教科书等,都是传抄在棉纸本里,当中也有少量的折叠本转载佛教经典。
对于“贝叶经”又有另外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哈尼族和汉族的人一起到西方取经。汉族把学到的抄在纸上,哈尼族把学到的写在牛皮上,而傣族则把经文刻在贝叶上。在返回的路上,过河时,他们同乘一只船,不幸船翻了,这些经文都被水泡湿。当他们把经文摊在河滩上晒干时,抄在纸上的经文均变成了鸟脚趾形状,这就成了汉族的象形文字;刻在贝叶上的文字虽经水泡过,但字迹清晰,傣家人对此感到十分自豪;而写在牛皮上的文字,经水泡后已经看不清楚了,牛皮被煮吃了,这样,哈尼族便没有文字了。
贝页树、贝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上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百越文化”。贝叶文化不单指佛教文化和贝叶经,而是泛指傣泰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它(指“贝叶文化”)并不是一种史前遗存的“活化石”,也不是一种考古性质的“文物”。世俗性、普遍性和全民性是它的最基本特点。它是全民族范围内由家庭、社会和寺庙各个阶层而综合传习和传承,几乎是历史形态的“国民教育”……覆盖面实际上大于西双版纳、德宏以及云南所有傣壮民族地区,而推及整个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几乎有上亿的人还在传承和使用这种文化。
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共同特点。因而,对贝叶文化的研究是国际性的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