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怎样建成的?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沈阳历史上留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清朝的12座皇陵中,为何其他11座陵的后靠山都是天然形成,偏偏皇太极的昭陵(北陵)宝城后面的隆业山却是用人工堆起来的?清史学者李凤民对小编说:“这里确实有不少故事可讲。”
平地起陵有何讲究
李凤民介绍说,按皇陵的选择要求,一块好的“风水宝地”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所谓“沼”就是要有河水,“靠”是要有山。按理说,北陵这块地方原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无山可“靠”,条件并不算好。既然皇太极选择这里为自己的“万年吉地”,大臣们只好想办法弥补不足。于是,调集大批旗民众庶来造一座山,隆业山于顺治八年堆成。同年封名隆业山。“子山午向”,取正南正北方位。相传山上结“九峰”,以中间之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个突起点。东西走向,其两端各向南弯曲,形如弯月,势如“卧龙”。《清实录》顺治八年六月乙亥条载:以永陵为起运山,东京陵为积庆山,福陵为天柱山,昭陵为隆业山,从祀方泽。《盛京通志》称,隆业山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回葱郁,诚万年之业非偶然也。”又称其山源出长白西麓,由长白而永陵起运,由起运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西塔湾而止。这条脉系被称之为“龙冈”。
造山之土取自沈阳北部黄泥洼
当时为避免破坏北陵之地的风水,堆隆业山之土必须选用“客土”,即取土要到几里甚至十几里开外的地方,当时没有机械,挖土、运土全部靠车拉人担。最后堆出长一百一十五丈、高六丈一尺的隆业山,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
那么,如此大量的土从何而来呢?李凤民说,皇帝修陵选土是很讲究的,要选细腻的黄土,颜色还要很纯正。先是派人在沈阳四周寻找了一大圈,最后发现蒲河北岸一处地势北高南面临水名叫黄泥洼(今位于平罗街道黄土坎村)的地方的风水很好,黄土也特别纯正。据说,建昭陵所用的八年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费在运土堆山上了。
还有,北陵这块风水宝地是谁选定的呢?这一直是保密的。由于康熙四年一桩公案才让这件事露出蛛丝马迹。当时有人指责钦天监正汤若望编写的《新历法》有“十谬”。此案经奏请康熙皇帝,康熙念及汤若望为朝廷效力多年从宽免死。案中涉及的杜如预、杨宏量二人本当处死,但“念及他二人选定永陵、福陵、昭陵风水有功也从宽免死”。从这桩案中可以确知,沈阳昭陵的选定者就是钦天监官员杜如预 、杨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