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惜字炉”见证客家人惜文风俗
惜字炉是当地乡民用于火化废书纸的小塔,三层仿楼阁式清代建筑。尽管岁月流逝,风侵雨蚀,惜字炉略显苍老,但凝重、浑厚的气势依然可见。记者看到,惜字炉第一层青石上镶有笔力遒劲的“惜字炉”三字,旁有对联“字化烟云腾异彩,炉留翰墨自留香”。炉顶盖青瓦,顶端有一个惟妙惟肖的葫芦,寓“福禄”之意。
据和平县县志记载,坪地惜字塔是文塔的一种,建这种塔的缘由,一说是古人爱惜字纸,教人敬惜纸墨。一说是怀才不遇或官场失意之人,将自己用心血写成的诗文投入塔内焚烧,希望由此摆脱滞运。
据坪地村的老人讲述,坪地村历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将不满意的手稿焚于塔内,从不乱扔乱丢,养成了惜字风俗。惜字炉是当地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良好例证。“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要炸毁“惜字亭”,当地民众自发保护,才使这座珍贵的文化景观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
老人回忆说,20多年前,还见到村人拿着字纸到惜字炉毕恭毕敬地焚烧。坪地村曾有这样的乡间约定,有文字的纸张不得用于裱糊、包裹,更不能践踏,果真成为废品,必须送到惜字炉焚化,并将灰烬专程投入到清净的粮溪河。
和平县博物馆馆长陈子昂说,坪地惜字炉是客家人敬惜文字风俗的历史见证,对后世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据悉,惜字炉目前在和平县有两处,一处在粮溪坪地,一处在下车五眼桥。陈子昂说,下车五眼桥旁边的惜字炉建筑年代,与坪地惜字炉年代相近,不为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是一座惜字炉,如今连炉口也被封上。
据史料记载,“惜字炉”又名“惜字塔”、“圣迹亭”等,是昔日文人墨客烧毁文字纸张的地方,凡是有文字的废纸必须集中于惜字炉焚毁,以示对知识的敬重。焚烧字纸的风俗早在宋、元之际已逐渐流行,到明清时达到极致,将“惜字”之风与功过相结合,使之道德化。池莲师太在《自知录》中甚至写道:“拾路边字纸火化,百字为一善;遗弃字纸不顾,十字为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