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彻的电影
张彻生平 张彻,原名张易扬,1923年出生,祖籍浙江青田,在上海长大,在重庆大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加入重庆文化运动委员会从事戏剧工作。四十年代,张彻开始从事电影工作,1947年编导了第一个剧本《假面女郎》上海。他的大半生尽贡献在电影工业上,晚年对于电影仍是孜孜不倦。
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给他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表扬他对香港电影的贡献。 张彻从1948年拍摄第一部影片开始,到1989年名义上是由他执导的《义胆群英》止,作品共93部,属于多产的导演,然而终其一生,始终未实现他完成100部片的心愿。 被誉“百万导演” 在张彻的导演生涯中,纵使波折难免,但他最终能成为当代首屈一指的名导。
在六十年代,他开始引领香港电影潮流,武侠片《独臂刀》收入超过一百万,除了把主角王羽捧上了第一个武侠巨星宝座外,张彻亦开始以大师级身分,为邵氏公司打造十多年的“武侠世纪”,成就空前。今天的电影若只得百万票房,必然是失败之作,但以当年的生活指数获此佳绩,实属难能可贵,故他得享“百万导演”之美誉。
功夫片的先行者 曾几何时,香港电影以女性为主导,但张彻一反潮流,极力提倡“阳刚”之风,提拔新人王羽、狄龙、姜大及傅声等,在张彻的动作片风格推动下,这班新人全被捧为当代的天王,令“阳刚”压倒“阴柔”。现在美国影坛什受欢迎的吴宇森,亦深受张彻之影响,其鼓吹男性之义气与慢镜之运用,俱带浓厚的张彻影子。
七十年代,张彻更掀起香港一片民初拳脚片之风,在七○年亚洲影展中,他凭《报仇》一片荣膺“最佳导演奖”,而男主角姜大亦登上影帝宝座。 除了拍电影外,张彻还有作曲天分,脍炙人口的台湾民歌《高山青》就是张彻所作,也是他首部作品《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曲。
在邵氏期间,张彻共拍过八十部电影,可算是他的高峰期,当中大多数为动作片。1974年他曾自组长弓公司,拍片虽多,但最终因经济问题而告失败;1982年后再度离开邵氏,成立长河公司,但成就与前期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47岁结婚不生孩子 张彻于1969年与妻子梁丽嫦共谐连理,但并未生育子女,原来他鉴于结婚年已47岁,为免孩子还幼便无父,故此他俩决定不生孩子。
在感情生活上,张彻似乎并不太丰富,或许是他过度投入工作吧!他曾说过,最爱老婆,次爱拍戏,三才爱钱,也正好反映他用情之专、拍片之诚及疏财之慨了,以致他虽属多产导演,晚年仍无甚积蓄。桃李满门扬威国际 被誉为一代名导演的张彻,不但在六、七十年代执导的影片叫好叫座,更有点石成金之效,当年任他副导演的爱将吴宇森、任编剧的倪匡、任武术指导的刘家良,今日已是扬威国际的名人。
还有获他赏识的新人予以栽培收为徒弟,必定能大红大紫,被张彻收为弟子的逾十多人,当中不乏影帝级人马,故其徒弟对他十分敬重,并感激他的教诲。 张彻过世弟子唏嘘 张彻在邵氏多年,捧红的武打红星多不胜数,而张导演对他们极为厚爱,大部分均互以义父子相称,其中包括王羽、姜大、狄龙、李修贤等,他们得知病逝,即时致电张太问候,日内还会聚头,商量张导的身后事。
张彻早前在病榻中,曾透露最想见到吴宇森,据知吴宇森这次来港宣传《风语者》,在行程表上早安排了去探望张彻导演,可惜吴宇森到港时,与张导演已天人永隔。 曾为探望张彻而多次从内地返港的李修贤,对张志病逝表示:“很不开心,我会返回香港。
”身在温哥华的姜大卫,也已从友人口中得知有关消息,感到非常难过。至于香港电影导演会则表示,稍后会接触张氏家属,协助他们办理丧事;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主席张同祖对张彻逝世感到唏嘘,并声言会全力帮助张彻家人。 张彻另一义子狄龙,现正身在北京,他的太太陶敏明接受记者电话访问时表示,狄龙已跟张彻太太通电话,得悉张彻之死讯。
问到狄龙心情是否低落,陶敏明说:“当然啦,上次回香港狄龙都特地去医院见过导演一次。”由于狄龙有工作在身,故未知稍后能否抽空返港出席张彻之丧礼。
张彻主要作品一览 1948-1949 《阿里山风云》 1957 《野火》 1963 《蝴蝶杯》 1964 《虎侠歼仇》 1966 《边城三侠》 1967 《断肠剑》 《独臂刀》 《大刺客》 1968 《金燕子》 1969 《大盗歌王》 《独臂刀王》 1970 《报仇》 《十三太保》 1971 《新独臂刀》 《小煞星》 1972 《马永贞》 《水浒传》 《年轻人》 1973 《刺马》 《四骑士》 《五虎将》 《荡寇志》 1974 《方世玉与洪熙官》 《哪吒》 1975 《红孩儿》 《八国联军》 1976 《少林寺》 1977 《射雕英雄传》(一二三) 1978 《生死斗》 《五毒》 1979 《街市英雄》 《侠客行》 《飞狐外传》 1981 《碧血剑》 1982 《神雕侠侣》 《喜神报仇》 1983 《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4 《霹雳情》 1985 《大上海1937》 1986 《过江》 1988-1989 《义胆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