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过年常说的"派利是"指的是?

发红包
利是一般是由已婚人士或者公司派发,主要讲究一个“好彩头”,不重视里面金额多少。上班第一天时,未婚人士记得要找已婚的同事逗利是。
广东地区过年常说的"派利是"指的是发红包。过年红包是融洽关系的一个良好工具,在广东地区过年有派利是、逗利是的习惯,“派利是”指的就是发红包。“利是”,取的是“利事”的谐音,寓意好意头,一切顺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红包的寓意
红包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意味着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红包文化
公元751年,胡人安禄山入宫,受到贵妃杨玉环的宠爱。《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六卷记载,正月二十日,是安禄山的生日。三天后,杨贵妃用锦绣做了个包小孩的大包裹,裹住安禄山。宫女们把安禄山抬起来,在宫里欢呼庆祝。听到欢呼声,唐玄宗匆忙赶来,问:这么热闹,大家玩什么呢?宫女们回答:贵妃正给刚刚出生的安禄山洗澡呢。唐玄宗大喜,立即赏赐了一大笔洗儿金银钱。这是继武则天之后又一次红包的官方记载。
到了宋元年间,以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压祟钱终于演变了压岁钱。长辈用彩线将铜钱串起来,送给晚辈,求个吉祥。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明清,红包终于标准化了。
明清年间,大户人家以华丽的锦包,内装一些散碎银子,分发给小辈们。这属于非常成熟的红包文化了。
真正意义的红包
真正意义的红包,出现在民国年间。多以一张红纸,包一百文铜元,或是干脆包一块大洋。前者称长命百岁,后者称一本万利。这时候的红包,跟现在的区别已经不大。
建国后,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的习俗,仍然保留。但要拿到这个钱,晚辈至少得磕几个象样的头。三十年前,压岁钱是个很小的数字。但在改革开放后,南方企业流行着新年派利是,一种是已婚主管要向未婚的员工派红包。另一种是老板要向员工们派红包。这是节后企业最聚人气的娱乐项目,那时候的沿海厂区或公司,到处都能见到未婚员工对已婚主管的围追堵截,场面热闹刺激。近几年,红包文化迎来了新的时代,呈现出无纸化、电子货币化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