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穿在最里边的裤子叫什么裤
袴
古代穿在最里边的裤子叫做袴。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
《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时,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上衣下裳
古代所谓的裳,就是裙,古代衣裳分别是上身的衣服和下身的裙子。商周时期的人不穿裤子,只有裙子,既是裳。古代一直有上衣下裳的传统,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成为主流。
古人上衣,下裳,里面真空。为了盖住下裳的部分,上衣会做得比较宽大,这样在起立或者大动作时不至于有失体面,于是相应的出现跪坐礼仪,这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尊严,看起来更得体。后来服饰演变,把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称作“深衣”,就是后来的汉服。
汉代时,很多人开始穿裤子,这种裤子与现在的裤子不同,它叫“绔”。这种绔有长短之分,只能穿在里面,露在外面是不成体统的,因为它只有两个裤管,没有裤腰和裆部,用绳子系在腰上。外穿胫衣保护小腿和膝盖,然后外面再穿裳裙。
因为绔是贴身穿着,所以一般都会选用比较柔和的布料,王公贵族还会用丝织品制作,所以才有“纨绔”,“纨绔子弟”也是由此而来。
褶绔
这种绔,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极为不便。后来下层百姓渐渐实行合裆裤,汉代时期已有穿这种裤子了,叫“裈”,长度不一,但也只是贴身穿。
春秋时期,士兵与匈奴打仗,连连失利,士兵穿着宽大的战袍很不方便。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提高战斗力,向胡人学习,把服装改成短小合身的胡服,下身裙改成合裆裤。后来逐渐演变,这种战士服成为普通百姓的服饰,叫“褶绔”。
到了唐宋时期,两种裤子都成为主流服饰,到明清时代,“绔”和“裈”已经消失,“裤”占据主流,成为各种裤子的泛称。再到民国,西裤开始进入中国,如今裤子的款式更是花样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