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贯钱是现在多少
三百
按唐朝一文铜钱约折合后世人民币三毛计算,一贯钱是三百,一百贯三万,那两百贯就是后世的六万人民币,再考虑此时正值唐朝盛世下物价偏低的因素,两百贯钱差不多就是后世小十万块钱了。
根据盛唐时期的价格,一致的钱在7000元左右。钞票一直相当于1000张左右的小钱。唐贞观年间,国力强大,物产丰富,价格低廉。一桶米只要5便士。一桶米大约6.25公斤,钱总能买到1250公斤的米。目前,中国普通大米的价格在5.5元左右——大约每公斤5.7元。乘以1250就得到了汇率。
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2.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5500-6000元的购买力,一文铜钱就是6元人民币。
到了明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普通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因此得出明朝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900到1000元之间,一文钱相当于1元人民币。
据清朝光绪年间统计,平均每石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1石=100斤=70公斤计算,清朝1两白银约值200元,1枚铜钱约值0.2元。
唐代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贯钱名义上应该是1000文铜钱,但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数量。也就是说,一件标价一贯钱的商品,用比如900枚铜钱就能买到。
当时这种现象被称为“除陌”或者“短陌”。“陌”就是百的意思,“短陌”就是不足一百。
这是唐王朝无法解决铜钱供应量不足问题的一种妥协。
“除陌”现象不但民间一致接受,连唐王朝政府也认可,甚至如规定标准度量衡一样,由皇帝下诏书确定一贯钱的具体数字,相当于铜钱的官方牌价。
史书上最早出现这方面情况的记录是盛唐时期的天宝九载,唐玄宗规定了一贯钱是980文。这是官方在努力恢复一贯钱等于1000文失败后的结果,有一定滞后性,说明这种现象的出现早于天宝年间。之前由于没有史料记载,不确定开始出现的确切时间,也许初唐李渊、李世民当皇帝时有过足额的时候。
这种现象的出现,代表着铜钱供应量不足问题已经迫切需要解决了。在中国古代,铜钱既是一种货币,同时又是一种商品,尤其是含铜量较高的官方铸造铜钱,往往是抢手货。普通百姓手中铜钱流通很快,但大户人家往往会把铜钱囤积起来,或者等待升值,或者索性重新熔铸成铜器,这样能获得较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