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共振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和波长下,比其他频率和波长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和波长称之为共振频率和共振波长。在共振频率和共振波长下,很小的周期振动便可产生很大的振动,因为系统储存了动能。当阻力很小时,共振频率和共振波长大约与系统自然频率和自然波长(或称固有频率和固有波长)相等,后者是自由振荡时的频率和波长
自然中有许多地方有共振的现象如:乐器的音响共振、太阳系一些类木行星的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动物耳中基底膜的共振,电路的共振等。人类也在其技术中利用或者试图避免共振现象。一般来说一个系统(不管是力学的、声响的还是电子的)有多个共振频率,在这些频率上振动比较容易,在其它频率上振动比较困难,我们常研究低范围的系统频率。
假如引起振动的频率比较复杂的话(比如是一个冲击或者是一个宽频振动)一个系统一般会“挑出”其共振频率随此频率振动,事实上一个系统会将其它频率过滤掉。振荡强度是振幅的平方。物理学家一般称这个公式为洛伦兹分布,它在许多有关共振的物理系统中出现。也是一个与振荡器的阻尼有关的系数。阻尼高的系统一般来说有比较宽的共振频率带,共振频率带也称为带宽。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频率大于20Hz小于20000Hz声波是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次声波武器的振动频率若与人体的某器官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同,形成共振,则该器官的振动幅度就会超过正常的振动幅度,造成对该器官的危害,甚至造成人的死亡。
在我国的史籍中也有不少共振现象的记载。这里仅举一例。唐朝开元年间,洛阳有一个姓刘的和尚,他的房间内挂着一幅磬,常敲磬解烦。有一天,刘和尚没有敲磬,磬却自动响起来了。这使他大为惊奇,终于惊扰成疾。他的一位好朋友曹绍夔是宫廷的乐令,不但能弹一手好琵琶,而且精通音律(即通晓声学理论),闻讯前来探望刘和尚。经过一番观察,他发现每当寺院里的钟响起来时,和尚房里的磬也跟着响了。于是曹绍夔拿出刀来把磬磨去几处,从此以后就不再自鸣了。他告诉刘和尚,这磬的音律(即现在所谓的固有频率)和寺院的钟的音律一致,敲钟时由于共振,磬也就响了。将磬磨去几处就是改变它的音律,这样就不会引起共鸣(就是共振引起的),刘和尚恍然大悟,病也随之痊愈了。
曾经在一个雪山的地方就发生了一起雪崩事例,当时有一些特别喜欢探险的人,他们聚集在雪山的地方准备登山,并且在这些人到达山顶之后,由于他们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其中就有人大声的喊叫,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惊喜。然而,随着登山者的声音落地,却发生了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当时他们所处的雪山居然发生了崩塌,不断的有白雪滚滚而来。这就是物体共振引起的雪崩。所以在登山或者面对脆弱的山峰时,是严禁大声喊叫的。
在18世纪中叶,法国昂热市一座102米长的大桥上有一队士兵经过。在指挥官的口令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过桥时,桥梁突然断裂,造成226名官兵和行人丧生。究其原因是共振造成的。因为大队士兵迈正步走的频率正好与大桥的固有频率一致,使桥的振动加强,当它的振幅达到最大以至超过桥梁的抗压力时,桥就断了。鉴于成队士兵正步走过桥时容易造成桥的共振,所以后来各国都规定大队人马过桥,要便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