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在哪里
河南省西部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 “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部,西邻古都洛阳,东临古都郑州,属伏牛山系。介于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嵩山属伏牛山系,东依河南省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环山地跨新密、登封、汝州、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07″至113°11′32″,北纬34°23′31″至34°35′53″。
气候特征
嵩山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0.2℃。
嵩山山下全年平均温度14.3℃,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
地质构造
嵩山的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保留着形态各异的构造形迹而闻名中外。
嵩山的发展与形成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五个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运动的产物。
嵩山的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总体成近东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构造组成。断裂以北西南东为主,把嵩山一分为三。
嵩山岩石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低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
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嵩山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嵩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嵩箕台隆东南部,地层层序比较清楚,基底和盖层地层发育齐全。
嵩山地区的基底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构造线方向近南北或东西,北东稍有偏移,为一些密集、紧闭、形态复杂的同斜线状褶皱以及伴随褶皱而生成的东西——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三组断裂。
盖层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先褶后断。
构造线方向近东西,与基底构造成正交叠加。盖层褶皱平缓开阔,断裂以近东西、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三组发育,前者最早,分为正断层,后者最晚,并经分期活动,性质也较为复杂。
地貌特征
嵩山系由前震旦纪古老片岩、片麻岩及石英岩构成的断块褶皱山,所以山势陡峭,雄伟壮观,形成明显独特的构造侵蚀低中山之地貌。
嵩山地形比较复杂,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小平原。嵩山的主体部分太室和少室,峰峦峥嵘,纯属山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