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是几线城市
三线
九江市为三线城市。
5月29日,“2020新一线城市峰会”在上海云发布。会上,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揭晓了用大数据方式评选出的15个新一线城市。在2020年中国城市分级完整名单中,九江市位列三线城市。
在这份商业魅力排行榜中,2020年15个进入“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其中,成都蝉联新一线榜首,合肥和佛山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
九江,简称“浔”,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江西省辖地级市,九江是江西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支点城市、赣鄂皖湘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九江市常住人口为460.0276万人。2021年,九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735.68亿元,同比增长8.8%。
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地处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9084.61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 全市辖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庐山市、共青城市、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和八里湖新区。
九江被定位为中国百强城市、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国家Ⅱ型大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枢纽国际化门户、江西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九江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九江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江西唯一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九江港为长江第四大港口,国家一类口岸。
位置境域
九江市地处赣北,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鄱阳湖、京九铁路三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介于东经113°57'~116°53'、北纬28°47'~30°06'之间,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9100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
九江地理区位优越,襟江傍湖,水运发达,长江过境长度151公里,年流量8900亿立方米,直入长江的河流流域面积3904平方公里,万亩以上湖泊有10个,千亩以上31个,全省最大水库柘林水库库容达79.2亿立方米。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70%的水域在九江境内,面积近300万亩。
九江市,处于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东与上饶市鄱阳县和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毗邻;南接南昌市新建区、安义县和宜春市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西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和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和黄石市阳新县搭界;北与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黄梅县及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望江县隔长江相望。
地形
九江地势地貌较为复杂,呈东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倾斜的趋势,主要以江南丘陵为主,形成以丘陵、山地、滨湖平原、沿江平原等多元化地形地貌综合体。平均海拔32米(市区海拔20米),九岭山海拔1794米,为九江境内最高点,濂溪区姑塘镇邓桥村化纤厂码头蛤蟆石附近的鄱阳湖底,海拔-9.37米,为九江境内最低处。
九江总面积18823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的16.4%,丘陵占44.5%,湖泊占18%,耕地365.22万亩,俗称“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气候
九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7℃,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九江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从初夏到6、7月的梅雨期间,降雨集中,大、暴雨频繁,5、6月份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毫米左右,极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出梅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往往晴热干燥,不少年份高于摄氏35度的高温日长达20多天;秋季气温较为温和且雨水少;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不过随着温室效应,暖冬现象明显。 [9]
水系
九江是座靠水的港口名城,水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资源136.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41.8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2.9万千瓦。长江过境长度151公里,年流量8900亿立方米,直入长江的河流流域面积3904平方公里。
境内主要有修河、博阳河、长江三大水系,万亩以上湖泊有10个,千亩以上31个,全省最大的柘林水库库容达79.2亿立方米。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省内诸河入长江的总通道,又是庐山西海水量的调节器,有70%的水域在九江境内,面积近300万亩,沿湖12个县区,其中九江有6个。 [10]
扩展资料
《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排行榜由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体系构成。
在城市枢纽性一项中,成都位居西安之后,名列新一线城市第二位;在未来可塑性一项中,杭州拔得头筹,成都位居新一线城市第二。而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三项中,成都均名列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