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淝水是什么的支流
淮河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为二支: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的淝水也是指它。淝水也为合肥的护城河提供了源头。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淝水之战”东晋是如何以弱胜强的
此战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双方的准备阶段,在前秦苻坚经历了,南征北伐统一北方后,通过了休养生息的手段,让前秦的实力已经感觉可以征伐东晋的时候,而此时的东晋也经过了准备,建立了一直彪悍的北府兵,北府兵的更类似一只强大而有纪律的特种部队。前秦苻坚最后集中了八十万人的力量,打算一击而征伐南方的东晋。两者最后在淝水碰撞了起来。
第二阶段:战役阶段,当时前秦士兵子,在肥水一边陈列好队形,东晋兵不能渡过河决战。其中谢玄就排使臣告诉对方:"你们带着大军深入,而陈兵与河边,这时持久的作战方法,不是想速战速决。只有你们移动队形向后一点,让东晋兵渡过来,这样才更好的决定胜负!"
前秦诸将都建议:"我方比多方人多,不如不给他过来,让他们不能渡河,这样是万全之策。"可是苻坚想法不同,他说:"我们引兵稍微退一些,我们等他们半渡了,我以铁骑蹙而冲杀,肯定胜利了!"大家都觉得不错,遂让大家稍微向后退。谁知道秦兵一退,不可收拾的局面出现了。东晋乘机掩杀,导致前秦大败。
第三阶段: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淮河的流域概况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桐柏县志》载:“淮,始于大复(大复峰,太白顶),潜流地中,见于阳口”。
淮河的源头是由桐柏山58条支流汇成。江河之源的认定,一般遵循“位高为源,位远为源”的原则。
淮井定为淮河正源具备三个原因:一是它在淮河58条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米),距东海最远;二是秦始皇时便在这里建立了淮祠,是历代皇廷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载:清乾隆皇帝两次遣官到这里探源,时布政使江兰、河南巡抚毕源都是在这里探得淮水真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