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是多少分钟
15分钟
在我国古代,使用的计时方法和现在有所不同,一天是用12个时辰计时的,一个时辰是八刻,按照这个方法进行换算,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在古时候是没有钟表这种计时工具的,所以当时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计时,最开始是水滴计时,后来是日晷。
古时没有钟表,靠叫做“铜壳滴漏”的工具计时,“铜壳滴漏”中一天有100个刻度,所以古时的一刻时间为14分24秒。
古时没有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一天一夜刚好滴尽,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一直沿用到今天。
中国古代的一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午时三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1时45分。(11时至13时是午时)
说法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盏茶,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说法二: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计时的国家,在农耕时代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古人就十分注重对时间的计算。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同,计时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也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在古代,计时器主要有圭表、日晷和漏刻等。
那么,这些计时器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首先是圭表:圭是平卧放置的尺子,表则是垂直放立的标竿,由圭和表组成的器物就是圭表。早在商周时期,圭表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它主要是利用太阳照射出垂直在标竿影子长度的原理,来测量日影的长度,从而,计算出时间。
另外,根据圭表测量出日影的变化,还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和确定节气。除此之外,圭表还可以用来测量冬至日的所在,然后,确定回归年的长短。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其次就是日晷仪:这个计时器又被人们称为“日规”和“日晷”。这个计时器可以说是圭表的进化版,因为,它是从圭表演变出来的。在西汉以前,人们普遍使用日晷来测量时间。其实,日晷是由一个石头做成的晷盘和用铜做成的晷针组成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在晷盘的正反两面,划分出十二个大格子,一个大格子就代表两个小时。在使用日晷的时候,人们只需要观察日影在晷盘的哪个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日晷和圭表一样,都是通过观察日影来推算时间。
不过,日晷有一个缺点,就是在晚上和下雨天的时候不能用。为了克服日晷这一缺点,人们就发明了可以在晚上使用的月晷。这样一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推算出时间了。不过,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日晷还是月晷,都不可以在阴天或者下雨天使用。
最后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则是指划有刻度的箭,这是放在漏壶中标注时间的零件。由于,日晷和月晷的缺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漏刻,应运而生了。清朝人对它的评价极高,他们认为古代能够测出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器只有漏刻。
漏刻又叫作漏壶,实际上,它是一个水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了。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漏刻,民间更是普遍使用。这个在《隋书》中也有记载,据说,当年黄帝创漏水的方法,就是为了把白天和黑夜划分开来。
后来,这一工作由挈壶氏负责,挈壶氏也就是掌管漏刻的官员。因为,漏刻一般用铜壶来装水,滴漏来计算时刻,所以,它又被称为“铜壶滴漏”。这种计时器很简单,只要在壶里装水就可以了,水会从壶底的小孔里流出。
如果,能在一天一夜里滴完了壶中的水,那么,这就是二十四个小时。这个时候,被平均划分在箭刻上的一百个刻度就是二十四小时,一个刻度就是十四分四十秒了。
按照漏壶的观察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水位下降的“沉箭漏”和水位上升的“浮箭漏”两种漏壶。沉箭漏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一个底部有着小孔的壶和箭刻组成。在使用的时候,壶里的水会从小孔中流出,箭刻也会随着水的减少而下降,以此显示出时间。
浮箭漏出现的时间比沉箭漏晚,不过,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供水的播水壶,另一个则是放了箭刻的受水壶。在使用的时候,播水壶里面的水会通过小孔进到受水壶中,箭刻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浮,以此显示出时间。
后来,为了能够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和计时的精确度,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或几个漏水壶。
当然,除此之外,中国古人还造出了:香篆钟、灯漏、沙漏、水运仪象台等。古代的人们用圭表判断方向,确定时间和节气,用日晷观察日影计算时间,用观察水位高低的漏壶测量时间... ...这些古老而又简单的计时仪器,无一不在显示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从东汉开始,各朝各代都改革过漏刻制。《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这段话描述的就是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
古人把这个刻度改成九十六、一百零八或者一百二十等等。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清政府颁布了一部关于时间刻度的法律后,才没有再改动过箭上的刻度。可以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天一百刻正式变为了九十六刻,平均划分下来:一刻就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
所以,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钟就是来源于这里,并且,这一计时规则至今还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