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管几个县市区
截至2019年,湛江市下辖4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82个镇;2个乡;37个街道;307个居委会;1636个村委会
今湛江市区原为清代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于1899年11月沦为法国殖民地,时称“广州湾”。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中国收回,设市级建置,定名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的。亦有一说,因湛江地域原分属遂溪、吴川,湛江是“椹川”与“鉴江”各取一字而成。
位置境域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09°40′~110°58′,北纬20°13′~21°57′之间,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北部的一部分。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博白、陆川县毗邻,东北与本省茂名市的茂南区和电白、化州县接壤。市区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介于东经110°10′~110°39′,北纬20°51′~21°12′之间。辖区总面积1326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湛江的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大致是中轴高,东西两侧低,南北高而中间低,起伏和缓,多为平原和台地,以北部廉江县境内的双峰嶂(384米)为最高点。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平原占66%,丘陵中30.6%,山区占3.4%。陆地水面(包括水库、山塘、池塘、江河)占6.4%。
湛江所辖五县四区均面向海洋,海岸线总长2325.9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556公里、岛岸线779.9公里,海岸线系数(海岸线长度与国土面积之比)为0.18,即每平方公里国土的海岸线长183米。
湛江北部低丘陵区,地势最高为廉江市北部、西北部,以海拔80~250米的低丘陵为主,有湛江最高点双峰嶂(海拔384米)与数十座100~300米的峰岭并排,形成一道屏障。其余山地多呈扁馒头形小山丘,沟谷较宽,丘陵疏矮,起伏不大,坡度8~15度,相对高度在30米以下,海拔高度在50~100米之间,少数达150米。丘陵渐靠河谷,亦渐为低矮。其中穿插的沟谷,切割明显。
湛江的半岛缓坡台地,三面临海,台地略有起伏,无明显峰谷,地势较平缓,坡度3~5度。在大片缓坡地之间有水田、小溪或冲刷沟等切割。以火山喷发遗迹的小山较高,地势向四周逐渐变低。较高的山岭有螺岗岭(海拔223米)、仕礼岭(海拔226米)、石卯岭(海拔259米)、石板岭(海拔245米)。螺岗岭以南地势平缓,东西部皆为台地,台顶平坦,周边较陡。
湛江的沿海平原区,以河流冲积的滨海平原为主,部分为滨海台地,地势平缓,起伏极微,坡度1~4度。滨海平原海拔0.8~3米。
湛江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东头山岛、南屏岛等。湛江东海岛面积达289平方公里,为广东省最大的岛屿,是中国第五大岛屿。湛江南三岛面积164平方公里,为广东省第二大岛屿,是全国第七大岛屿。
土壤
湛江既有热带土壤基本类型,也有滨海地带土壤分布,共有赤红壤、砖红壤、滨海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潮沙泥土、沼泽土、火山灰土、菜园土、水稻土等10个土类,以红壤居多,湛江因此有“红土地”之称。其分布大体是北纬20°40′以南地区为砖红壤,占土地总面积一半以上,是该市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北纬20°40′以北地区为赤红壤;沿海地区为海滨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和滨海盐土;九洲江和鉴江沿岸两侧为潮沙泥土。
气候
湛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属于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22.7℃~23.5℃,由北向南递增,南北相差1.5℃。年平均雨量1395.5~1723.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4.8~2038.2小时。4~9月为多雨季节,8月雨量最多;10~3月雨量较少。低压、热带风暴、台风登陆影响较为频繁。据气象局统计,从1960~2018年,登陆本市的台风52个,每年平均0.9个。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80.2小时,比上年增长4.7%;全年平均降水量1789毫米,增长5.7%。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7.28亿立方米,下降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