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香是什么意思
添香意思是指古时候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添是指增加。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典出自宋代词人赵彦端《鹊桥仙(送路勉道赴长乐)》。“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只是当代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点线香。那种装在纸筒里、像挂面似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烟从香棒上袅袅升起。但是,“红袖添香”绝非拿一枝线香往香炉里插那么简单。
中国文人历来是讲求闲适的,所谓闲适就是性情上的疏懒。斜靠在床边,随手拾起几本自己中意的书籍,床边桌上沏一壶好茶;窗外,月光如水,屋内灯光淡淡,偶尔有一两声遥远的犬吠,给这夜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这时候,有一个如此佳人,穿着淡淡红装,略施粉黛,长裙飘逸及地;柔美的秀发向脑后垂下,如瀑布飘洒,略有几根青丝在面前垂下;明眸似水,婉婉垂帘,闪动着青春脉脉;对了,还要有一对微露出如藕般灵洁的玉腕的红袖,在眼边不时挥舞。旁边的香炉中熏香,悠悠清香沁入心扉,袅袅升起,在周围弥漫。这样的景致就是一幅画,好一个温馨的情调和令人心醉的氛围呀。
《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崔莺莺待月西厢,张生跳墙赴约;张生夜读,崔莺莺前来红袖添香,那样的景致被多少后来人传诵,不正是验证了“红袖添香夜读书”完美的意境吗。在《聊斋》的许多故事中,不也有那些夜半相伴,天明离去的狐仙美女呢,这些都是说明了一种心情的意境,一种生活的追求罢了。
遥想“红袖添香夜读书”,多么美妙。是啊,这该是才子很理想的生活,佳人完美的归宿吧?在相伴的时光里想必才子佳人已然成知己。试想有知己美人,明眸皓齿,浅笑盈盈,款步轻移,为你执一盏红烛,斟一壶茗茶,静静相伴,那个倜傥的人儿在如此温馨里品读古往今来是多么的惬意啊。
“红袖添香夜读书”在古代是一个梦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物质时代,更是一种奢侈的想法。常常读书到更深人静的时候,蓦然回首,劳累了一天的妻子已酣然入梦,生活的忙碌和艰辛造就了我等俗人,也就无法唤起“红袖添香”的雅兴。没有时间,没有心情,佳人更是没了那份闲心。大热的天,陪你一个老爷们儿,在屋里看书,别人不说,佳人自己会觉得自己有毛病。
虽不会有美人相伴,可书还是要读的。读书是与生俱来的喜欢,我可以舍弃名饰华服,却不可以不读书。夜晚来临,拥一屋柔和的灯光,枕一席温香的被褥,品读百味人生,欣赏经典语录,感叹绝妙词赋,那是多么怡情的时刻啊。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宽厚而睿智心灵的对话、交流、沟通,跟随优美的文字,沉浸在智者博大精深的世界里。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书中的智慧以及思想精髓如同夜空中灿烂群星,在我们生命的广袤世界上空熠熠生辉,引导奔波于尘世芜杂琐屑事务的心灵,回归自身,进入高尚的内心生活和纯净的精神活动。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
按照先贤董季直的“三余”理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雪夜是再好不过的读书时间了。只是一个人的寒窗,容易“寂寞流苏冷绣茵”--还是有个伴的好,比如书童。但书童多以杂役为差,忙于支应琐事,虽然得力,却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
只是,究竟少了些什么呢?南社诗人姚石子在写于新婚蜜月之际的《本事诗》中给出了答案:
徙倚闲窗月上初,仙霞翩翩托明珠。银屏华亭人如玉,红袖添香夜读书。
如此看来,读书人更在意精神交流,需要情感上的支撑。晕黄的烛光下,书生展卷,陪侍左右的女子静然顾看香炉。嫋嫋紫烟中,恬适舒雅毕现。
千古文人佳客梦,却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素腕秉烛,灯如红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 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焚香由来以久,如宋人“贝经清课图”中,就有侍者手捧香盒,拈香入炉的画面。
焚香过程琐琐,如品茗一样,被士人当成高妙纯粹的享受。李渔甚至认为“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 当然,一般的读书人,还是希望有一红颜知己,案塌之畔,夜半焚香。却是“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 红袖添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富有诱惑力的词语。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这只是一种远景诱惑,只能画饼充饥而已。于是许许多多的读书人便企盼着眼前会发生某种奇迹和艳遇,而红袖添香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