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站在对岸看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
隔岸观火出自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造句: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隔岸观火,应当伸出援助之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冷眼旁观、见死不救、置身事外。
反义词:见义勇为、身临其境、将心比心。
隔岸观火的故事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曹操击败了藏着袁氏兄弟的乌桓,不得已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本欲捉拿袁氏兄弟,但是曹操却说公孙康会将两人人头献上。
公孙康本来收留二袁,想要共同抵御曹操。但是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的时候,就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真的如曹操所料设计杀了袁氏兄弟。
“隔岸观火”指的是站在对岸看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
对情况了解不深。“隔岸观火”,语出《投谒齐已》,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一起被渔翁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互相残杀,自相削弱。
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