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作者是谁?
蒲松龄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已于清代在康熙流传。
书中有491个小故事,他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全书中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数量最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伦理思想。其中的一些作品通过狐狸的魅力和人们的爱来表现作者理想中的爱情。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作家、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的文学生涯在传统高雅文学和民间通俗文学之间摇摆不定。他在农村长大,童年受农村农民文化影响,唱民歌,自己写新词,但近代流传下来的“聊斋小曲”已经不知道真假了。作为一名文士,他的写作能力受到了表扬。他写的文章大部分是骈文,文采横溢,大部分是供几代人唱哭的娱乐词。只有少数四六篇带有赋事的文章是他自己的文学作品,清初被辞赋史家推为辞赋专家。他也是手到擒来,作品不多,显然是一时的兴趣或者是交流的需要,所以只是偶尔写写。诗词丰富。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他情绪很高。他曾经和他的同学张笃庆等人组成了一个“钟颖社团”,并“以酒席后送利益为职业”。然而社会上的收藏提倡的是赏赐,但是诗歌却是康熙在第九年开始写的,最后一首诗是康熙五十三年除夕写的一首绝句,离他的生命结束只有22天。一千多首诗都可以用永恒的吟诵来形容。总的来说,他的诗表达自由,质朴无华,贴近自然,这表明他的生活是苦的,也是苦的,其中受伤时嘲讽世界的作品,包括那些嘲讽地方官员逃避灾难,为了花很多钱开车而胡乱征收“嫉妒金”的人,都是正直的,居住在其中。
蒲松龄称自己为“喜人谈鬼”,“雅爱搜神”。有文献显示,他从小就热衷于记录奇闻异事,写狐狸鬼怪的故事。对于一个立志为官的文人来说,这在别人看来肯定是不务正业,“可怜无补费精神”,因为这个原因,他被好友劝阻,被不友好的人嘲讽。40岁时,他把自己编的章节整合成一本书,取名为《聊斋志异》,他还写了序文——《聊斋自志》,感伤而又意味深长,并告诉自己写作的困难,期待被理解。他没有屈服于社会偏见,依然坚持不懈地写作,直到60多岁。《聊斋志异》是他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陆续创作出来的。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主要作品
除《聊斋志异》(包括崂山道士、小青、画皮等)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还有《狼》、《山市》、《口技》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