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各多少个字
前赤壁赋643个,后赤壁赋450个,总共是1093个。《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前赤壁赋》从泛游大江之乐写起,转到顾念人生之悲,再复归于精神解脱的愉悦,在悲、乐转换之中,提出了“人生意义何在”这样一个哲理命题,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力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文章在展开情绪和心理变化时,继承了赋家常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之间的一难一解、相互辩驳,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另一方面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
赋
赋是一种传统文体,由“楚辞”发展而来,经汉赋、魏晋抒情小赋、唐代律赋,到宋代经欧阳修和苏轼等人的创造和发展,成为便于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散文赋。
赋,简言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其实,远在《诗经》中就有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直接抒写和铺陈。这应该是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的源头。“楚辞”,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在赋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楚辞”中句式更加自由,完全脱离了《诗经》中四言为主的表现形式,作者可以根据思想和内容表达的需要控制句式的长短,铺陈的形式随处可见,使赋作为一种文体趋于成熟。
“汉人将屈、宋诸作皆目之为赋”,屈宋的文章对汉代文人有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在汉代出现了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等非常著名的楚辞作家,这说明汉赋是在屈原、宋玉骚体赋的基础上发展的。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骈体赋。骈体赋文采华美,但形式重于内容。到了唐代,受唐诗格律的影响,出现了律赋。律赋过于工整,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
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和苏轼等人的努力,保留传统赋体的特质和情韵,吸收散文的笔法,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限制,创造了更便于表情达意的散文赋。苏轼的这两篇《前后赤壁赋》就是宋代散文赋的精品,既体现了宋代散文赋的特点,也体现了苏轼散文赋特有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