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
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 “人庆节”、“人胜节” 、“人口日”、“人七日”或“七元日”。民间有一个传说,过去人和动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羊的生日,初四是猪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的生日。这种传说远在汉代就有记载了,可能是一种动物崇拜的遗风,赐予每种动物一个诞生神话,从而也产生了人的生日——人胜节,并产生了十二生肖信仰,并以其记时。
道教也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此说颇有“进化论”的科学观念。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亦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因此,民间相信,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鸡则繁育,阴雨鸡则不旺;初二阴晴兆狗;初三日阳晴则兆猪,以此类推。
民俗有曰
◆“七日贴人于帐”。
◆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街头看少年。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吃面说媒两不误。
老寿星
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到了魏晋后开始重视。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民间艺术 生命树剪纸
各地民间还流行生命树剪纸,祈求儿童健壮生长。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对自己的历史也一无所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维持自己生存的同时,也在探求人类自身的起源。其他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还很多。这些神话虽然牵强附会,但其中却糅合了许多远古的历史和图腾文化,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如古代的生肖铜镜,现在仍然使用的月份图表、时辰图表,应用了各种动物的标记,就是与神话传说分不开的。还有认为生命来源树木或动植物混杂这样一种说法。
古时“人日”还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过去在“人日”这天,中国一些地方有“麻秆点天灯”、“用豆熬粥治头疼”、“妇女遛弯祛百病”、“登高赋诗”等习俗。
唐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传说人们还要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民国以前,人日这天青年男女结伴到郊外游玩,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一天的活动。年长者则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女的去神庙参神,男的到花地(今芳村区)赏花或拜黄大仙庙。
人胜节的活动还有一些。
一是占卜吉祥。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在西北地区多在人胜节前后购买“生命树”等剪纸。在北方还流行一种活动:让小孩头顶八卦,测试能坚持多久,以训练其耐心,期盼吉祥。这也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
二是放生。放生是受佛教影响发展起来的,但与人胜节神话传说又有一定联系。
三是文艺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与春节的文艺活动相同,但也有其特点。如陕西延安在人胜节时,把鼓抬出来,鼓声一响,人们就跃跃欲试了,“锣鼓响,脚片痒”。大家都拥向广场,开始闹秧歌。男女都可参加,选举队长。秧歌队到处转院拜年,以酒洗尘。秧歌种类较多,有过街秧歌、排门秧歌、大场秧歌、走灯秧歌、老秧歌等等。延安闹秧歌,起初也是为了驱疫,后来才变成娱乐活动,当然也有加强联络、劝善等教育内容。
由于人胜节又在春节范围内,所以有许多传统体育和游戏,如汉唐时期就流行的蹴鞠(足球),元代还以比赛蹴鞠为军队训练项目。另外,还有唐代的踏球和木射球。儿童则玩小谣儿、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打陀螺、玩杠子、踢毽子、踢球等。人胜节期间,各地都有捏面人、吹糖人的艺人沿街叫卖,看来是一种小生意,其实与女娲造人传说也有联系。当时也流行各种棋类玩具,北京还有一种“卧游山湖”的游戏,它类似升官图,但游玩的地点都是地名,借此传授地理常识。近代又从西方传入台球活动。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这一天,当年满16岁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街头出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的亮丽景观。各处庙会也在这一天掀起客流高潮。游人明显比初一到初五多。少男这一天要着意打扮,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气,少女要自制人胜、花胜饰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馈赠,显示自己手工技巧。这是一个展示青春美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妇在家忙活几天节日后可以上街游玩的日子,更多的人是为自己的儿子、女儿挑选配偶,以便正月十五后托媒人去提亲。青少年会去哪吒庙,因为哪吒是北京的保护神,青春的神。这一天要祭喜神,北京的喜神在哪儿?有人说是摆在妙峰山,但更通俗的说法是喜神没有具体形象和位置,是个精神的神,无处不在,就看谁能遇到了。说白了就是你看谁最顺眼,最喜相,喜神就伏在谁身上,给你快乐和吉祥。
在山东省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不但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而且要煎饼于庭院,谓之“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民初时即已被淘汰,以后则鲜为人知,这些习俗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多数已消失。
目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俗在新加坡依然盛行”;而在中国北方则保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
对于人日,广东潮州人不作重要节日,但吃七样羮,十分普遍。七样羹也叫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而在南方某些地区,早上须吃饺子,正月初七这天的习俗是“敬土地”和“说(吆喝)毛狗子(狐狸)!说老巴子(狼的土称)!”过去农村生产力低下,人们无力抵御水灾、风灾、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而且病灾、虫灾、鼠灾、兽灾频繁;种庄稼难有好收成,养鸡鸭鹅没奈狐狸何,狼不仅经常拉猪拉羊,还常常吃掉小孩,这些都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无奈的人们,只好寄希望于上天派来“保佑一方”的土地爷了;因此,旧时每个村庄,即使是单门独户人家,也都在屋场下边修建有土地庙,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从其“土中年丰人畜旺,地灵善恶自分明”的对联和“保佑一方”的横批就可看到人们对“土地爷”的期望值及虔诚程度了。
每年的正月初七晚上,大人们用托盘端着熟猪头、祭品和香、表、纸、烛、鞭炮等,小孩子们提着灯笼排着长阵,去到土地庙祭祀土地公和土地婆;跪拜祷告,祈求土地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四季平安,还要许愿‘保佑狼巴子不拉猪羊,毛狗子不拉鸡鸭等,来年还愿的猪头会更大,燃放的鞭炮会更多’。在朝拜土地来的路上和回归途中,孩子们皆要舞动灯笼,一起高声吆喝,高喊着:“我们屋檐高哟!对门屋檐低哟!说嚯!毛狗子拉对门的鸡哟!”“我们这边赢哟,你们那边输哟!说喝 !老巴子拉你们猪哟!”,一遍又一遍,一声接一声不停的喊!上下村庄和对门屋场的儿童也都同时同样的喊叫起来,夜空中长期荡漾着四面八方的“说喝”声!这一古老习俗,一直留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