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民间鬼神“做七”探究
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对此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按传统的说法,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
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来源于佛教,佛教给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程序带来了所谓“七七追荐”。七七追荐又称七七斋、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仪等,是一种超度死者亡灵的大法会,主要来源于佛教信仰。在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中,人死后在七七四十九日内,经过七个阶段随业力投生,也就是说四十九日是个缓冲期,除了极好的人立即上天,极坏的人立即下地狱外,绝大多数人经过超度可以赎罪,能投个好胎,七七追荐便是为了替死者消罪免祸、诵经修佛,以投入善良之家,因而延请和尚设斋念经,礼佛拜仟,追荐亡灵。七七追荐在南北朝开始流行于世。
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
也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
每逢七日在家里点灯、焚纸、烧香来祭奠。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服丧期满,要念经,并到坟前祭奠换孝。至百日、周年、三周年时,至亲都来祭奠。遇丧人家,当年春节时一般不贴春联,如贴只贴黄、绿纸对联。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祭奠的周期为什么是“七”而不是“六”和“八”呢?
原来,伏羲的六十四卦方位图是上古的太阳历,六十四卦的四正卦(乾、離、坎、坤)代表春夏秋冬,其余六十卦每卦代表六日(每卦有六爻),每爻代表一日,这样算下来,一年共有三百六十日。而实际上应该是三百六十五天零四分之一天,古人将这五天零四分之一天四舍五入算作五天,这五天不算在八卦记日之内,作为过年的时间。“七日来复”指的是从坤卦(为冬天的这个季节,为阴)的最后一爻至复卦(为冬至,也为“一阳复生”)的初爻,共经历七天,这七天正是由纯阴的坤卦至一阳复生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说从坤卦的最后一爻算一天,至复卦的初爻算一天,中间经过五天,所以共七天,这就是“七日来复”。
易经的最基本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们认为:人死了便是归阴了,“做七”是超度他的灵魂,使他来世还做人,而太阳历上从阴历的坤卦至复卦(纯阴至一阳复生)需要七天时间,因此人们就用“七七四十九”天来超度他。
《礼记·檀弓上》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也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如天以阴阳(日、月)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死后要超度魂灵的说法产生了疑惑,对“做七”做法也淡薄了。一般是采用开追悼会的方式来祭奠亡者,以表哀思。
其实,孝亲敬长不能仅仅表现在死后,而更应该体现在生前。在现实生活中,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对物质的需求基本不成问题,我们要“常回家看看”,与父母聊聊天,给以精神慰藉,或经常打电话回家与他们聊聊天,千万不能等亲人仙逝后再去“活着不敬喉,死了敬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