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习俗
傣族亦称焚麦、白夷、摆夷。为元谋的土著民族。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今存元谋傣族主要居住在能禹镇法那禾、老康村,老城乡大月旧,黄瓜园镇雷布村等。1992年有人口223人,占全县人口的O.12%。
旧志多有记载:元谋系摆夷原不编丁。元谋傣族实分土著和迁入两部分。公元756年,南诏与吐蕃一起攻(越)州,时景东府等傣族部落受南诏统属,承担着服役的任务,被征去参与攻越州。越州攻陷后,南诏占领南部,吐蕃占北部,而大渡河以南地区即归南诏,傣族部落的征战者即留于金沙江两岸。元谋如吾姓土司等即为当年驻留之傣族。公元960~1100年,又有傣族迁移至金沙江流域。元兵南下后,归附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以云南戍军粮饷不足,于和曲、禄劝二州爨焚军内,签一百八十七户,立屯耕种。时元谋属和曲州,焚即焚夷,即元谋亦有傣族军屯田耕种。加之世袭元谋土知县吾氏也系傣族,故元谋傣族发展较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杨慎路过元谋,曾有“渔父长歌摆夷曲,盐商爱上白夷楼”之诗句。至明朝天启年间,刘文徵天启《滇志·旅途志》载:“元谋……历马街子龙海落(能海闹,今牛街),地皆平原而荒,人皆焚夷”。 ·
1645年,吾心奎反明失败后,元谋傣族人口发展即处于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一、仇杀。事件平复后,又出现土豪张毓秀与吾氏余党的仇杀,仇杀四年。被杀者多为傣族,幸存者恐被所伤,逃离他乡。二、种族歧视。因傣族反叛朝廷,受到歧视,被污篾为“焚夷鬼”,“会吃人”。官府压迫,民族歧视,难于立足,只好流落他乡。至今大姚、禄劝、武定田心乡鲁期、老把附近的傣族都说祖先是从元谋迁去的。三、灭夷归汉政策。反明失败后,官府对元谋焚夷族实行政令,只要归附汉族,不信焚夷就不追究,傣族人为了生存,有的只好改报汉族同时改名换姓,包括吾姓也有改为吴姓的,如《华竹新编》、《南中杂说》及其他史料中都有记载。四、利用征战之机,以外族或敌人灭之。“自吴(吾)逆发难,各责其彝兵从征,千人出黔,还还者不及十之二三,今所存者,锋镝之余也”(刘昆《南中杂说》)。
傣族礼法严明。想见合掌相敬,凡有问对,则膝行而前。待客时,服侍之人一般只立于客人之侧,如过其者,必躬身而趋。筵席时,长者或贵人上坐,其余列于下。如有十客,则令十人行十客之酒。乡村宴饮,击大鼓、吹芦笙、舞牌为乐。如有行凶杀人者、强奸者,处死。偷盗,一家皆死。为盗寇,一村皆死。民房为竹楼,上覆茅草,器皿多用陶器。男贵而女贱,视妻如奴隶,耕织、贸易、苦役皆由妇女承担,至老不得休息。生子女,贵者洗浴于家,贱者洗浴于河。三日以后,将子授给其夫,劳役如故。傣族分汉、水二种。汉摆夷男子以黑布帕为帽冠,窄袖白衫。妇女着桶裙,出门帕覆顶,会面有乡谈。水摆夷畏寒冷,喜欢洗浴,男人抱儿舂米,妇女挑担务农。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贵族偶纳妾),实行族内婚,但家门不婚。以父辈推算,凡家门即视为一家,不可婚配。不同辈不婚。禁止长辈与晚辈通婚。1950年后,傣族与汉族相处,汉傣通婚已常见。
元谋傣族的节令有“土主会”、“秋千会”。“土主会”于孟春季节举行,届时于土主庙敬香拜佛,希望来年驱邪免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秋千会”于旧历正月十至十五之间举行。会前于村中场坝宽敞之处设磨担秋,男女亦可玩耍。
人死行土葬。死后用妇女祝祷于尸前,亲邻相聚,饮酒歌舞,谓之误尸。妇女群击椎杵为戏,数日后葬。葬用棺材,葬时亲者一人持火及刀前导,至葬墓地,用板数片埋葬之。并将死者生前常用之器皿、甲胄、戈盾皆坏之悬于墓侧,以后绝无扫祭之礼。1950年后,丧葬、扫祭与汉族同。
傣族由于清朝以来受到官府的压迫、民族仇视和灭夷归汉和汉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到了中华民国末期,元谋的傣族在风俗上已经汉化了。